“不,全部用来办教育。”朱楧的脸色没有丝毫变化,犹如被坚冰冻住一般,十分坚毅地说道。
看到这一幕,没有人敢于反驳了,两位判书大人又是互相看了一眼,额头上都不自觉地因为朱楧的威严冒出了一丝丝汗珠,虽然不理解朱楧的路数,但还是恭恭敬敬地行礼道:“臣遵旨。”
朱楧霍的一下子站了起来,双手负在身后,抬眼望着大殿外遥远的天空,一副畅想的样子,坚定而自信地说道:“五年之内,寡人要让这肃国境内每一个人都识字。”
听到这句话,殿内的文官全都面面相觑,他们之所以能身居高位,就是因为掌握了读书识字这个大明朝很少有人掌握的技能,若是真像朱楧说的那样,让所有人都识字,那将来跟他们抢生意的人就实在是太多了。
但看到朱楧如此坚定的样子,他们当中也没有人有胆子站出来反驳,只能齐声俯首道:“臣等遵旨。”
朱楧对他们的态度十分满意,人是智力型动物,所以一个民族的将来根本还是在教育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创造性,让他们能创造出更多好用的工具来为人类服务。但这肃国人民的创造性朱楧是左右不了的,他没有能力将每一个肃国人民都变成爱因斯坦,他能做的,就是让他们每个人都具有基本的读写能力,可以自己去获取知识,然后再建立类似于知识产权之类的制度,为他们的创造提供良好的环境。
解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就是此次会议的重头戏了——封赏有功之臣。兄弟们刚刚帮你打了一个打胜仗,不给封赏怎么能行,毕竟人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给你干活,为的就是荣华富贵,可不是来跟你喝酒论交情的。
朱楧早就列好了长长的封赏名单,最主要的三人分别是:将军佥事张龙,舍命护主有功,追赠一品将军,子张彪封三等侯爵,世袭罔替;将军瞿能,攻破敌军甬道,逆转攻守形势,居功至伟,封三等侯爵,世袭罔替;指挥使王虎臣,生俘敌军大将博尔忽,特准连升两级,封为一品将军。其余人等各有封赏不提。
另外,阵亡和伤残的军人都有优厚的抚恤,此外每家每月还发放五斗粮食的补贴,使得他们的生活不至于陷入困境,如此一来,肃国的将士们全都断了后顾之忧,可以安安心心地为肃王殿下效力了。
今日朝会又决定了几件大事,朱楧对此颇为高兴,出于对教育的重视,他专门设立了督学大臣来管理肃国的学政,正二品官职,与六曹判书的地位相同。第一任督学大臣由之前肃王府的教授俞恩远来担任,俞恩远也算是个老学究,本来想好好督导肃王殿下学习圣人之学,奈何这位殿下对此十分不敢兴趣,整日就是屯田练兵打造兵器。搞得俞老师伤心不已。
朱楧虽然不喜欢儒家学说,但督学一职,必须授予品德方厚之人,若是给了那些只会投机取巧之人,那岂不是要将肃国的所有人民都给教坏了?而且他设立督学大臣的目的不是让他给全体肃国人灌输儒家或者是某一家的所谓的万世不易的思想,而是让他督促全体肃国人努力学好读书识字这项技能即可,至于思想,朱楧是不怎么管的,只要不反动就行,各派学说各有所长,本来就应该综合运用,理不辩不明,肃国的人识字之后,自会去读各派的书,到时候觉得那句话有用就学那句,何必去进行灌输。
第二百一十一章 车岗的密报
当然,朱楧也不会好心到将所有的思想和言论都开放,毕竟现在还是封建社会,忠君爱国是必须要讲的,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是必须要讲的,某些宗教也是必须要禁止的。明朝时,西域大部分都已经被某宗教占据,他们的思想十分不利于国王的统治,因此是必须要取缔的,在肃国境内,你信佛也好,信道教也罢,什么都不信也行,但是不能碰这个宗教。
督学大臣俞恩远接到王上的圣旨之后,震惊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他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一个统治者这么重视他们这些教书匠,古语有云:“家有一曹糠,不做孩子王。”可见老师这个职业,在中国自古以来的地位。这个观念甚至一直影响到现在,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人以为老师是很不高端的职业,这种观念不去除,对于本国的科技、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件很大的障碍。
不过,对于这位肃王殿下设置的课程表,这位督学大臣也是一脸懵逼了,他教了一辈子学,从来都没有见过这样的课程表。
按照这位肃王殿下的规定,学生们其实只是上午在上课,下午完全就放羊了,去学什么体育课,体育课的课程很多,有拳术、刀枪、弓马等等,居然还有蹴鞠?这不是教学生放纵玩乐,不思进取吗?
另外,上午的课程也不全是学圣人之学,诸子百家的都要讲,还要学什么算术,物理?等等,什么是物理?
对于这些安排督学大臣俞恩远虽然一头雾水,心里也不怎么同意,但这是王上亲自下的旨意,他也只能照做。做学问只是手段,当官才是目的,熬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天上掉馅饼混了个二品大员当当,怎么能因为这些细节问题给王上留下不好的印象呢?
俞恩远立即领旨谢恩,按照朱楧的命令去选址建立学校,招募教书先生去了,不管怎么样,当今王上对就学如此重视,也算得上是明君之举了,这个注定会名留青史的差事他一定要办好,好顺带沾点光,光宗耀祖一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