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屯田的指令除了在甘州左中右三卫及王府护卫中实行外,还扩散到了肃藩早已建成的几个卫所,由西向东包括:山丹卫(属于张掖市,在张掖的东边,有著名的军马场)、永昌卫(在山丹与武威之间)、凉州卫(武威)、庄浪卫(永登,地处武威与兰州之间)以及西宁卫(今西宁市也属于朱楧管辖)。
每一名军士在朱楧的奖励和鞭策之下都十分卖力的干活,军士家里面的健妇为了多给孩子们挣点口粮也加入了垦荒大军。至于囚犯们,朱楧采取的措施更加具有诱惑力,即干的最好的那百分之一的囚犯可以脱离奴籍,变成平民,每年考核一次,这简直比奖励他们几百石米还要有诱惑。真正失去自由的人才会明白自由有多么珍贵,而且依照明朝的法律,如果你是奴隶,那你所生的孩子依旧是奴隶,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代代为奴,所以他们干起活来比一般的军士还要卖力。
奴隶营的一个百人队真正疏通大满渠。一名瘦弱的少年无力地喊道:“爹爹,我实在是干不动了。能不能歇一歇?”
那名少年的父亲道:“不行!别人都没有歇息,我们一歇息,之前所保持的优势就全都要丧失了。”
瘦弱的少年道:“可是我真的太累了,我感觉自己的腿都要累断了。”
少年的父亲道:“那也得干!你不知道肃王殿下说了,我们有百分之一的机会变成平民吗?”
瘦弱的少年道:“可是……”
少年的父亲道:“没什么好可是的,你娘临死前听到这个消息都激动地哭了,她嘱咐我一定要让你脱离奴籍。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你难道想让你的子孙后代代代为奴,受人凌辱吗?你还记不记得,你娘是含着笑去世的,那是因为我们爷俩答应她要争取到这次机会,她可在天上看着我们那,你想让她死不瞑目吗?”
一席话说的瘦弱的少年热泪盈眶,道:“我知道了爹,我一定再加把劲儿,别人不休息我绝对不休息。”说罢,有开始奋力的工作。
虽然很残酷,但是很现实,你自己不努力,没有人会为你的未来买单。所有的囚徒奴隶都抱着那百分之一的希望,拼命工作着,毕竟朱楧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南京谨身殿内,老朱读着魏延赏的奏折脸色铁青,道:“这个老十四想干什么?就算朕给他的岁禄少,他也不能将卫所的军户变成他的农奴啊,如此一来岂不是要激起兵变?”凡是开国皇帝都是大阴谋家,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摩别人的,老朱在这一点上更是到了极致。
站在一旁的朱允炆转了转眼珠子,躬身道:“皇爷爷,孙儿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元璋对这个接班人一向倾心培养,只要他有想法,一定会让他说的痛快,道:“你有什么话?直说吧。”
朱允炆用眼睛瞄了一下朱元璋的神色,确定他还是向着自己后,道:“皇爷爷曾经说过,若孙儿登基之后有人造反,孙儿的叔叔们就可平定,可如果将来造反的是孙儿的叔叔,那谁人可以平定?”朱允炆这番话已经憋了好久了,今天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
朱元璋非常诧异地看着这个孙子,虽然他很希望他的儿孙们能各守本分,不要起内讧,以免被英雄豪杰所乘,但他也明白,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毕竟皇位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
朱元璋微微地叹了一口气,道:“那依你之见应该如何啊?”
朱允炆鼓起勇气道:“应该削藩。如今各藩王裂土临民,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对各地的军政都有很强的干预能力,朝廷难以遥制,一旦做大,只恐非福。”
第二十三章 不速之客
朱元璋微微地点了点头,他的儿子们权力实在太大了,自己在位时他们不敢怎么样,一旦自己去世,朱允炆不一定能压住他们。一旦天下大乱,那皇位很有可能被外姓人浑水摸鱼,元朝的灭亡就是因为内乱,老朱对这件事是深有体会的。
老朱决定帮自己的孙子最后一把,道:“这件事朕会考虑的。”随后他制定了一些限制藩王的措施,比如说不许藩王私下来往,诸王进京只能一个一个来,但大多不疼不痒,没有起到实际的作用,因为老朱不相信跟自己打天下的兄弟,只能依靠自己的儿子来掌握军队。在他内心深处,他宁愿让哪一个儿子篡权,也不会让皇位落到别人手里。
朱元璋在魏延赏的折子上批了几个字,道:“来人,传长兴侯耿炳文。”
洪武二十五年六月,蓝玉案发,这比历史上的时间又提前了,朱楧对此早已习以为常,他只是眼巴巴的盼着老朱能够兑现承诺给自己分过来更多的劳动力。
七月初的时候,第一批囚犯一万余人在士兵的押送之下来到了张掖。老朱还是很守信的,虽然不喜欢朱楧的做法,但答应朱楧的事情还是会办的,否则自己的威信就会降低了。朱楧立即将他们安排到下面去干活,时间很紧迫,他一天都不想耽误。
但朱楧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作为朱元璋特使兼囚犯押运官的长兴侯耿炳文连饭都没吃就直接宣布了朱元璋对朱楧的所作所为的批复,也就几个字:小子,你想干什么?不怕引起兵变吗?
对此朱楧早有预料,老朱的那个小农思想跟他的大农场计划可谓是格格不入,想让老朱接受自己的主张必须要多费一些周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