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那个玉观音,朱楧将其留了下来,那件玉器雕刻的实在是太精美了,而且只有一件,送给那个老婆都不合适,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嫉妒,造成后宫的不稳。
“若是母亲在这里就好了,她是信佛的,寡人可以将这个玉观音送给她。”朱楧在后宫中带着众老婆欣赏这个玉观音时,不禁想到了对他疼爱有加的母亲,有感而发的淡淡道。
王后孙云琦挺着大肚子,走到朱楧跟前,挽住他的胳膊笑道:“王上,你何不将这个玉观音送给郭宁妃,她也是信佛的。”
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藩王的母亲不是不可以跟着儿子去封地,但这要得到老朱的首肯才行。虽说老朱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放人,但是凡事都有例外,郜氏并不受宠,这一点倒是因祸得福,老朱对她的去留应该不会太在意,这时再有人向他吹吹耳旁风,再加上自己的表现,让他放郜氏过来跟自己母子团聚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要不然万一那两个力主削藩的人上来之后将母亲扣下来要挟自己那可就不好办了。
区区一个玉观音换得母亲来到肃国简直是太划算了,就将它送给郭宁妃吧,也算是物尽其用,朱楧摸了摸王后孙云琦已经隆起的肚子,笑道:“王后真是寡人的贤内助啊,万事都为寡人想的周到。”
至于艾买提的几个儿子,朱楧分别授予了他们六曹侍郎到佐郎的官职,反正都是虚职,属于鸡肋,鸡肋最大的好处就是送人不心疼,用几个虚职换取一块地盘是再合适不过的买卖了。
秘密军工厂上了轨道之后,朱楧就带着后宫和一番大臣回到了敦煌,由于王后和淑妃都有了身孕,朱楧就特地给她们一人安排了一辆宽敞的马车,在路上走的也很慢,一路上并没有遇到什么麻烦。
此时已经是洪武二十八年的春夏之交,按照原来历史的记载,朱楧是在这个时候才就藩张掖的,若是自己还按照之前的历史走向做事,那就白白浪费了三年的发展时光,肃国绝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目前为止,肃国的各行各业都在稳定发展,农业有了那一百万的投资,又有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大量的水利设施被修建,今后粮食生产肯定又是稳中有进,大丰收。其他行业也在滚雪球似的发展,餐饮业、娱乐业都在赚钱,最赚钱的还是他和渠忠信合伙开的丝绸、瓷器商铺,将江南的丝绸以六两银子运过来,然后再以十五两银子的价格卖给外国人,兼职赚的毫无节操。
渠忠信早已将他和肃王合作的事情告诉了远在山西的大哥二哥,渠家的老大看到三弟来的信后只说了一句话:“咱们渠家就要发达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跟国王做生意更加赚钱的呢。于是,就将山西的生意打点了打点,带着渠家的主力军来到了肃国,希望能在肃国谋求到渠家更大的发展。
第二百三十七章 庆王使者
一义务教育、军校、兵工厂、职业技术学校也都有条不紊的建立起来了,朱楧感觉自己这一年好忙啊,简直比行军打仗还要忙。建立这些项目都花了不少钱,但好在他现在有钱,可以大张旗鼓的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建设自己的国家。这也是他为什么先发展商业,在发展教育和军事工业的原因。
因为后者是不带来经济收益的,属于纯粹的消耗国家资源的项目,不建又不行,因此必须有足够的金钱来作为支撑。这跟玩红警是一个道理,首先要把采矿业建造起来,这才有金钱来建立其他的军事项目。
好在,朱楧近几年不用打仗,可以丧心病狂的赚钱搞经济,然后再投资肃国的军事教育项目。
接下来该干什么事了?战马,对,该建立自己的骑兵力量了。之前朱楧打仗,主要依靠的是步兵,虽说朱元璋也是主要依靠着步兵打下的天下,但那是因为他处于江南地区,很难搞到战马组织骑兵。建国之后虽然攒了点骑兵的家底,但基本都在岭北之役中赔进去了,从此之后明军鲜出塞外,开始在九边设立九大塞王依靠着步兵加雄关险隘来抵御蒙古的入侵骚扰。
现在由于老天爷的恩赐,朱楧被封到了西北之地,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西走廊,这里自匈奴开始就是优质的牧场,汉武帝派霍去病将它从匈奴手里夺过来后,自汉朝至唐朝这里就是全国军马的主要生产基地。唐朝时,就在河西走廊设置有专门管理军马的官员。
宋朝之所以屡屡被外敌欺负,除了重文轻武的国策失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将河西走廊控制在手里,全国基本都是步兵,战马极度缺乏,只能蹲在那里等着别人去打,不能乘胜追击,扬兵塞外。
朱楧刚刚就藩的时候,就十分重视军马场的建设,三年来,无论形势多么严峻,兵力多么紧缺,他从来都没有动用军马场里的战马。
经过三年的长足发展,肃国以山丹军马场为代表的各大军马场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单单是山丹军马场就已经有了四万多匹战马,已经隐隐地要恢复它鼎盛时期的气象了。
除此之外,朱楧新征服的沙洲、哈密等地,之前都是蒙古人的地盘,都以畜牧业为主,耿炳文刚一开始在这里主持的茶马互市主要就是用茶叶跟他们换战马,现在不用换了,全都成了朱楧的私产。
各大军马场的战马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自己生产,第二是战争缴获,第三是与回鹘和青海蒙古诸部进行交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