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明朝做塞王_梁公卓如【完结】(470)

  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齐泰干脆放开了心情,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想那么多干什么?再加上得到了君王的鼓励,他的内心还是很开心地,立时跪直了身子,慷慨激昂地说道:“多谢皇上的夸奖。臣受两代天子之恩,日夜思忖如何报效,如今有了这个机会,臣一定会竭尽全力将皇上的差事办好,纵然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辞。”

  “好,好,好。齐爱卿快快请起,你能有如此忠心,朕心甚慰。”朱允炆十分高兴地向前倾了倾身子,伸手虚扶了一下齐泰,一脸笑意地说道。

  “齐大人真是忠勇可嘉啊,是社稷之福啊”“是啊,是啊。真乃我等楷模。”黄子澄和方孝孺也在一边不住地称赞道。

  齐泰心里蛮苦的,你们这两个逼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肃国是什么地方,那可是龙潭虎穴啊,虽然他已经做好了为朝廷牺牲的准备,但是不想这么白白地死啊,死之前最起码也要干出一番事业啊,这样的人生才是轰轰烈烈的啊。

  他虽然最后为朱允炆殉节而死,但那也不是他的本意啊,他是想着削藩成功,成为新朝代的大功臣,然后尽享荣华富贵,死后名垂青史的,谁知道碰上了猪队友,让朱棣打到了京城翻了盘,而他和黄子澄又是朱棣口中的头号奸臣,可以说,朱棣起兵借口就是杀他们两个,肯定不会招降的,这个时候不死也得死了。

  齐泰面对他们君臣三人的称赞,只能在脸上堆起笑容,十分难受而又尴尬地应付着。

  这个时候,朱允炆从桌子上拿出一份诏书,随手递给身边的太监,让他递给齐泰,道:“这是朕昨夜命方先生刚刚拟定的一封诏书,你将它带上,到了肃国,一并跟肃王去谈。”

  太监接到朱允炆递过来的诏书后,立即转到台阶下面,将它双手捧着,递给齐泰。齐泰同样是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张开双手接过诏书一读,差点吓尿,一排冷汗从他的额头上直直地流淌了下来,猛然抬眼看了一下朱允炆,眼神中充满了惊恐,一脸不可思议地说道:“将肃王改封为吴王?皇上,请问这是谁出的主意?这能行得通吗?”

  “是老夫出的主意。”只见方孝孺一脸得意地站在大殿上说出了这句话,一只手负在身后,另一只手不断地捋着胡须,脸上的表情十分自豪,显然是觉得自己出了一个锦囊妙计。

  这就是建文帝所倚重的方孝孺先生的谋略,他自以为是地认为用这种幼稚的,骗三岁小孩子的方法就能克服强敌,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建文三年的时候,燕军攻略邯郸大名府,朱棣听说朱允炆已经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就假意上书请求朝廷停止军事行动,这个时候方孝孺就给朱允炆出了两条计策,第一是假意答应他,并赦免他的罪,让他立刻撤军回北平,等他回军的时候,趁机偷袭他。

  第二是写了几道秘密诏书给出使燕军的使臣,让他在燕军中秘密散发,以祸乱燕军的军心。

  当然,朱棣最后没有听朝廷的命令,那位使者到了燕军大营之后,就将诏书藏匿了起来,不敢散发,他可不是傻子,就凭你两句话,那些跟朱棣一起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的人就会相信?就会跟你一起反朱棣?

  人都是有脑子的,你嘴上说既往不咎,等我们投降之后在算后账怎么办?更何况,建文三年的时候,朝廷对燕王形不成绝对的优势,他们跟着燕王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投降了朝廷就是低人一等的反贼,只能苟延残喘。人做选择的时候,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要素,若是让他们放弃跟着燕王的荣华富贵去投降朝廷做苟延残喘的反贼,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即朝廷已经对燕王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他们顺从就会死,朝廷若是没有实力将他们逼到无路可走,他们是不会走这条路的。

  还有一次也是建文三年的时候,燕兵攻略沛县,烧毁粮船,朝廷处于劣势。这时候方孝孺就向朱允炆建议,利用朱高炽和他弟弟的矛盾,策反朱高炽,许以封王,最后,朱高炽将看都没有看诏书,就将诏书和使者一齐绑来送给了朱棣。

  方孝孺能想出这种办法来御敌,实在是不知道他的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先不说朱允炆和朱高炽只是堂兄弟,论血统关系,怎么能比得上他和朱棣的父子关系?就拿当时的形势来说,明明是朝廷打了败仗,处于劣势,朱高炽是世子,就算朱棣打下了江山,就算朱棣不喜欢他,就算朱棣很喜欢朱高煦,那朱棣也不得不立朱高炽为太子。

  因为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而朱棣起兵靖难所打出的旗帜就是恢复祖制,你连关于皇位继承法的这条最重要的祖制都不恢复,还谈什么靖难?还谈什么清君侧?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朱高炽放着十分有希望的太子之位不坐,非要背上一个背叛父亲的罪名去给你做一个藩王,那才叫脑子进水。

  更何况,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去背叛自己的父亲来换取荣华富贵,都是相当令人鄙视的,一辈子活在别人的鄙视与唾弃之中,就算是封了王又有什么意思?

  这就是方孝孺,他自认为读过几年书,就将史书中经书记载的那些所谓的锦囊妙计,三十六计都生搬硬套过来,用在不合时宜的地方。

  他不知道的是,那些令他心驰神往,崇拜万分的古人的神机妙算的智慧,大部分都是编出来的。不说别的,就说装疯装病装弱小这一招,在历史上出现了多少次了?孙膑用过,刘秀用过,司马懿用过,还有很多人用过,可问题是这些史书中的主角们一用就能成功,那些反派们在这一刻似乎都集体失忆,忘了之前的教训,智商都直线下降,乖乖地钻进了主角设置的很不高明的陷阱里。这不是编的是什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