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位于他北面的金帐汗国,位于他东南面的印度诸部,位于他西南面的阿拉伯帝国全都被他震慑住了,纷纷遣使祝贺,印度诸部更是争着抢着奉上公主和亲,而且都是嫡亲公主。
朱楧知道,自己的地盘一下子扩展了这么多,必须要好好消化,所以他回军撒马尔罕,一面经营建造自己的王宫,享受着异域的各族美女,一面从内地移民,充实着这里的汉人力量。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中原大地人口死伤枕籍,他们都视肃王为乐土,再加上朱楧有意的宣传,所以地处中原之地的汉人纷纷移民到肃国,被肃王朱楧安置到了中亚。
到靖难之役结束的时候,朱楧控制的人口已经接近三千万人,其中汉人占了两千万,而且由于朱楧通婚政策的考虑,汉人的人口一直在上升。
朱棣最后赢了,在南京城惶惶地称帝了,为什么说惶惶呢,因为别的藩王都上表请他登基,只有肃王和受肃王控制的庆王、蜀王等没有理会他。朱棣知道,朱楧心里对他不服,但是他也不想着和朱楧开战,他是个成熟的人,知道贸然跟朱楧开战的后果是什么,因此相安无事,各守富贵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由于蜀王和庆王投靠了朱楧,大明朝自重庆嘉陵江以西包括云贵都受到了肃王的节制,朱棣的政令只能传达到嘉陵江以东,但他不以为意,仍旧是对朱楧十分尊重,给他上了不少尊号。
对此,朱楧都没有回复,他没有称帝,因为不想搞分裂,当然也不会听从朱棣的安排,一直做着他的国王,一个可以令皇帝害怕的国王。
朱楧的到来还是让原本的历史发生了不少改变的,朱棣的命没有朱元璋硬,只做了十五年皇帝就在建文帝的阴影与朱楧的阳影的双重影响下撒手西去了,他的儿子朱高炽来不及继位就死了,孙子明宣宗只也只做了五年皇帝就死了。
在明宣宗的儿子朱祁镇当皇帝的时候,北部的鞑靼逐渐坐大,最终与朱祁镇的大明朝起了冲突年轻的朱祁镇经不起王振的挑唆,御驾亲征,结果因为不懂兵法而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朱祁镇自己也遇害。
此时,天下震动,大明朝岌岌可危,鞑靼部扬言要攻占大明,兴复大元,众臣束手无策,而藩王也经过永乐宣宗的削弱而变得毫无力量,众人再经过商量之后,决定依照祖制向肃王朱楧求援。
朱楧接到书信后,冷冷一笑,道:“没想到寡人这些年专心经营西部,鞑靼这个小部落竟然成精了。”
随即发兵五十五万,带着精良的装备一路平推了鞑靼,将他们杀的鸡犬不留,之后,朱楧便在群臣的拥立之下做了大明的皇帝,改正统十年为洪武六十五年,改明年为乾光元年,成为了天下共主。
而他的儿子们除了太子留镇京城以外,其余的都在世界各地征伐,努力建立属于他们的版图。
全书完
完本感言
当敲下这四个字的时候,就意味着这本书写完了,心里百感交集。本来不打算写感言,直接开新书的,只是一百零二万字虽然说少不少,但说多也肯定不多,不写个感言,怕是被喷子骂太监。
这本书写到这里,成绩不能说差,甚至是好到出乎我的意料,之所以结束,不是因为钱的问题,也不是坚持不下来,而是故事讲完了。
我一直认为,写文章也好,写也罢,要言之有物,一味地研究爽点而没有自己的东西的书注定成不了经典。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除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价钱以外,就是对朱元璋这个人有了新的认识,追完的本书的书友肯定会注意到,主角朱楧其实在处处模仿朱元璋,朱元璋才是本书的灵魂人物,所以他写到他死的时候,这本书也就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一点我对靖难之役的看法,寥寥写了几笔就此结束。
现在的主角已经很强了,可以吊打全球,继续写的话,战争戏还能写几十万字,但是就成了无脑暴兵流,我不想过度消耗读者朋友们对我的信任,这对于一个写手来说无异于是饮鸩止渴,我还想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所以是绝不会这么做的。
至于我说的言之有物的物,就是我在书里反复提到的两句话:“存亡在虚实,不在众寡。”
“事智者众,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此世之所以乱也。”
至于他们的意义,相信看完书的人都已经知道了,而要做到这两点,就需要国家法纪的严明,不被宵小之徒破坏,所以朱元璋才用重典治国。
故曰:“国无恒强,无恒弱。用法者强,则国强,用法者弱,则国弱。”——张居正。
当然,这本书也是有很多缺点的,配角除了朱元璋、朱允炆等少数人外,其余的都不突出,女主刻画的更是不好,这些缺点以后都会在新书中克服。
最后,要感谢起点这个平台,感谢责编虎牙,感谢广大书友。
新书下个月发布,讲的是一个平凡人的英雄梦,希望到时候大家继续支持我,谢谢。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新书都市凡人修真传发布
一月一日,万象更新,新书《都市凡人修真传》在起点发布,现在还在审核,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新书《百炼凡修》已发布
新书更名为《百炼凡修》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