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能够清晰地回想起,自己在从虞孝仁口中获知宇文阅下落后,曾于亲临大兴国寺上香之后,向会琳和尚提到过元尼那山,好像当时在场的就有段达。会琳和尚当时向自己说到,元尼那寺也是他募资兴建的关外佛寺之一,他既在关外突厥境内生活多年,谁又能确保他不是暗中受突厥人或宇文般若指使,潜伏于自己身边的一名密探呢?
除了会琳和尚,杨广还真记不起自己还曾向何人透露过宇文阅被安置于元尼那山这件事了。那么,泄露消息的途径就极有可能在虞孝仁身上了。
虞孝仁自从在孟津渡口奉自己之命回长安传信于大哥杨勇,后因病滞留长安长达半年之久,他此次返回并州后,谁都能看出,他对身为太子的大哥杨勇极为热衷,尤其是在对待杨勇托付杨广办的这件清除前朝王子宇文阅的事情上,虞孝仁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按理说,自己是不该怀疑虞孝仁对朝廷是否忠诚的,但考虑到除自己和虞孝仁(包括探知宇文阅被安置于元尼那寺的那名斥候)之外,确实想不出有其他人会有泄露消息的可能,杨广也只能将虞孝仁暂时列为怀疑的对象之一。
当日,杨广密传李浑前来,亲自向他交待了清查内奸的有关事宜,要他重点对会琳和尚、虞孝仁两人展开调查,并差人监控二人的一举一动,一有发现,不分昼夜,可随时进宫禀知自己。
李浑虽然和虞孝仁是太学时的同窗好友,但既得了杨广要他带人清查内奸的秘密差使,一丝也不敢懈怠,顾不得与虞孝仁的同窗之谊,回到骠骑营,立马安排得力人手,将会琳和尚、虞孝仁两人严密地监视了起来。
十天以后,段达经与突厥方面交涉,从关外带回了多达一百一十二具阵亡于元尼那山中的骠骑营将士的尸身,正如杨广一度臆想的那样,其中单单没有鱼俱罗的尸身,这不禁令杨广于悲痛、忏悔之余,对鱼俱罗的死里逃生以及日后再度出山又生出一份期望。
三天后,杨广在并州城外亲自出面主持,为一百多名阵亡于元尼那山的骠骑营将士举行了隆重的入土安葬仪式,并当众宣布:所有阵亡将士,他已具折向皇帝保荐,为其晋爵加赏,令其尊享身后之哀荣。骠骑营因元尼那山一战所缺之员额,由李彻亲自主持,从并州府军中择忠勇善战者从优补入。
第419章 萧厄回京
雍虞闾说到做到,不仅继续保持着与杨广二人间的定期会晤,而且经与杨广当面会商,又在恒、代、定待沿长城一线州府增设了多处互市,扩大了与隋朝的通商贸易规模。
因元尼那山一战一度给突厥和隋朝之间造成的紧张氛围因双方的克制逐渐缓和了下来。
一个月后,杨广差人返回长安,向父皇杨坚呈交的那份请罪奏章有了答复。
奉旨前来并州传诏的竟然是母后独孤伽罗身边极为得宠的宦者何柱儿,这不禁令杨广大感意外:通常,像何柱儿这样的亲信宦者是不会轻易远离母后身边,千里迢迢远赴并州来传达诏旨的,难道他此次前来,还随身携有母后的懿旨?
何柱儿首先当众宣读了杨坚下达给杨广的两道诏旨。其中第一道诏旨是应杨广之举荐,正式册任会琳为河北僧监的诏旨,应杨广之请,杨坚还从原大庄严寺,于大兴城(隋开皇二年六月,隋文帝杨坚下诏在长安以东的龙首塬上动工兴建新都,新都完工后,于开皇三年二月正式迁入新都,唤做大兴城,同时仍称长安)新建的香积寺中挑选两名值事僧,也是会真和尚的两名弟子,法名唤做法喜、法悟的来并州大兴国寺担任值事,作为会琳的助手。
何柱儿当场向杨广引见了两名与他一同北上的值事僧人,杨广见两名僧人都是三十出头的年纪,生得眉清目秀,和善之中透着股子精明能干,对父皇为他择定的两名大兴国寺值事颇感满意,当即便命鲜于罗带二人到大兴国寺面见会琳和尚。
第二道诏旨则是针对元尼那山一战后河北道面临的形势,对杨广上一道奏章的答复。杨坚在这道诏旨中除一一诏准杨广所奏之事外,还责令杨广须吸取元尼那山一战的教训,遇事多听取张威、王韶等行台僚属的意见,切不可再草率行事,明确指示杨广既不可主动出关与突厥开战,若遇突厥兴兵来犯,也不可过于被动、保守。
在杨广谢恩领旨之后,何柱儿屏退众人,笑咪咪地请杨广将王妃萧厄唤至晋阳宫正殿,与他一道恭聆皇后娘娘懿旨。
独孤伽罗所下懿旨很长,其大意是说,杨广自前年离京出镇后,就未曾返回过长安,为娘的心中对他十分惦念。前些时皇上正式迁入新落成之帝都前,她曾有意命杨广回朝,母子团聚,但迫于杨广所领之河北道与突厥正面相对,担负着抵御突厥入侵的重任,便强忍心中对儿子的思念之情,没有传诏杨广回京。因自己前不久从此次杨广写来的奏章中获知,王妃萧厄已身怀有孕,为使其母子免受战乱惊吓,特命何柱儿担任宣诏使,前往并州接萧厄回京,入宫荣养,直至分娩云云。
萧厄听说姑婆要接自己返回长安宫中保胎、荣养,直至分娩,起初对杨广还颇有些不舍,天真地问何柱儿道:“公公,我与殿下夫妻厮守一处,并没受到什么惊吓,请公公回复娘娘,就说萧厄感念娘娘的恩德,但并不愿离开殿下身边......”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