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农山的文章比喻世钦文章内容丰富的多,所以梁章钜评他“似喻作又不足言”,即喻作与他比,又不在话下了。从文中可以看出王的才气和学识又高出喻许多。
第三人杭世骏,更是清代雍正、乾隆时的大学者,以举人召试“博学鸿词”,博闻强记,着作等身,所拟本题,肥效的道理,“众秽”产生“膏液”,为田家所珍;“众朽”产生“精华”,成为百物精艺。又从物质变幻的角度去思维,去发挥。真是同样题目,而且这样难的作文题,各家却都能从不同角度思维,写出精采文字,变化多端,游刃有余,这不能不说是八股名家的过硬本领。
第十一章:谈谈作法
在举了范文例子,加以说明之后,又选了几篇初学的示范文字,供读者参考。因为有了实例,就容易理解了。在此想结合这些实例,谈谈八股文的作法。这本是很难的,因为我本身不会写八股文,一篇也写不出,却来谈作法,这岂不是大言炎炎,有骗弄读者的嫌疑吗?这也好像在岸上给人讲游泳一样,只是意思意思,试着参考前人着述,略作介绍。
八股文的出题范围是有限制的。就是一部《四书》,但就此一部书,就包括四种书,范围也很广,何况出题花样又多。一个字、两个字、半句话、一句话、几句话、一节书、一章书、连章、截搭,这样就在一部《四书》内,出题范围就变化多端。因此作八股文,首先必须有能力适应各种题目,能思考各种题目,在题目限制的范围内,思维既要有敏锐的针对性,又要有极活泼的灵活性。既要清晰地分析推理,又要准切地概括归纳。这样不管什么题目,就都能抓住中心,建立体系,言之成文了。“中心”就是你根据题目思维所得的中心意思。“体系”就是与思维所得立意中心的同时,按八股程式初步所想的论证提纲。
如前举韩菱文,作者思维就是抓住“行藏之宜”,为什么孔子不对别人说,而单对颜渊说这一中心立意。《不以规矩》一题,只是半句话,这里就抓住“规矩”与“明”和“巧”的关系为中心立意,反正都可推论。用现在话说:“明”与“巧”是第一位的,“规矩”是第二位的,世界是先有人的“明”与“巧”而后有“规矩”,不是先有规矩而后有人的明与巧。但既有规矩之后,明与巧又必须以规矩为准则了。袁昶一文,是连篇题,字句多,内容复杂,但归纳起来。只“王政”与“为学”二点,即以此中心立意,以论证二者关系立论。结合以上三例,可见八股文如何针对题目,展开思维的方法。其抽象思维、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形式逻辑的训练程序和建立,与现代初高等数学的思维方式比,虽然内容截然不同,而其思维规律是近似的。
所以谈到八股作法,首先应该从针对题目作文说起。清后期刘熙载《艺概》卷六《经义概》是专讲八股文作法的。六千多字中,有二千多字专讲题目。一开头引杜元凯《左传序》中“先经以始事、后经以终义,依经以辩理,错经以合异”四语,说明写八股文,“经”就是题,先之、后之、依之、错之是文。一切文都是围绕经展开的。因此刘熙载首先明确说:“文莫贵于尊题”。又解释什么叫“尊题”呢?就是“将题说的极有关系”。按八股程式,尊题就是在破题中先明确中心,写出全文要点提纲,就是所谓“扩之则为千万言,约之则为一言。”刘熙载称为“主脑”,即破题、起讲扼定主脑。然后由主脑到结尾,一线到底,百变而不离其宗,就如同现在说一切围绕中心。原则如此,容易理解,但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作者如何针对不同的题目,即使十分困难的题目,在正经正史的范围内,即《四书》、五经的范围内,想出题目的中心,也即所谓“主脑”,即八股文程式中的破题、承题来,这就十分不易,大见高低了。这高低集中表现在学力上、智力上。学力与智力又互相影响,如何发挥,具体到每个人上,那就千差万别了。如前面所举各篇文章,都是名家所作,题目尽管长短不同,一般还都有实际内容可以理解,据以展开思维。而据传有极无话可说的题目,照样有人能写出破题,即建立论述中心。徐珂所编《清稗类钞》中《考试类》有一则道:
“国初时,嘉兴县县试全案已定,惟甲乙二人文笔并佳,不能定案首。屡试之,皆然,以致全案难出。最后乃以《四书》之‘O’,命各作一破题。甲所作破题曰:‘圣贤立言之先,得天象也。’乙曰:‘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乃定甲为案首。后二人咸贵,甲官至大学士,以功名终。乙官至巡抚,缘事伏诛。”
这种故事在李伯元《南亭四话》的《庄谐丛话》中也有记载。一则记其破题曰:
“圣人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也。”
又一则曰:
“先行有言,仲尼日、月也。”
记得还不只此,另一种书上记载一破题道:“夫子未言之先,空空如也。”
同样一个“O”,却能想出五个不同的破题,即论证中心。如据之写文,则各有不同的内容。第一个论“立言之先”与“天象”,立言有先有后、天象有得、有不得,“天象”是本乎、顺乎自然等等,这个“圈圈”,就大可发挥了。第二个论以“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无方”就是“有圆”,古人以方喻原则、以圆喻灵活。而又说“天圆地方”。因此“有圆”实际也是“天象”。但二人一个思维抓住“天象”、一个却从另一角度抓住“无方体”立论,就是意识中认为是一切都可以圆,这就导致其做事只意识到圆,而放弃了“方”,也即放弃了原则。古人认为作人要“外圆内方”,如外圆内也圆,那就危险了。《清稗类钞》的故事未说姓名,可能是真的。那正应了一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善于观人者,是能从幼时就看到其未来的。在此第一、第二,显然就可区分了。第三《南亭四话》所载:从“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立论,也同“天象”一样,但角度又不同,从“浑然”与“太极”两点立论,什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混沌初开”等等,从自然的变化、发展来论述。另一则“先行有言,仲尼,日月也”,则思维轨迹完全不同,另僻蹊径。以赞颂孔子如日月之明立论发挥。最后一则记忆中忘记出处的“未言之先,空空如也”,则“既言之后,实实在在”,又可互相对照,从“空”与“实”、“空”与“色”的哲学辩证原理发挥,也可言之成文。举这一例子:即非常不可理喻的题目,照样可以写出变化多端的破题。一有破题,便抓住论证的角度中心,按照程式,以作者自己思维逻辑,逐层展开,便都可以写成以破题、承题为中心的文章了。再有所有这几个破题又都用的是《论语》中的话,如“空空如也。”就是《子罕》章中原句“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也。”这就是破题的句子,一般也不能杜撰,要有出处,见于经传或朱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