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新马超_隐于深秋【完结】(919)

  “主公勿忧,卑职觉得,兵部应对之策可行。”杨阜是审阅兵部议案之人,此时闻马超担忧,不由上前开口解释道:“张鲁一事,卑职们依然探明,皆因马家商品大量涌入汉中,使得汉中人民日渐贫困。加之张鲁手下不少鬼卒、祭酒、治头因贪念马家商品,与‘五斗米教’道义相悖,惹得张鲁忿怒不已。”

  马超闻言,突然想到了“贸易逆差”这个名词,以及马家商品经济对张鲁拿出自产经济的打击。

  张鲁割据于汉中后,以五斗米道教化人民,建立起政教合一的政权。据史料记载,张鲁在汉中,因袭张修教法,并“增饰之”。自称“师君”。来学道者,初称“鬼卒”,受本道已信,则号称“祭酒”,各领部众;领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不置长吏,以祭酒管理地方政务。继承其祖的教法,教民诚信不欺诈,令病人自首其过;对犯法者宽宥三次,如果再犯,然后才加惩处;若为小过,则当修道路百步以赎罪。又依照《月令》,“春”夏两季万物生长之时禁止屠杀,又禁酗酒。他还创立义舍,置义米“肉”于内,免费供行路人量腹取食,并宣称,取得过多,将得罪鬼神而患病。

  可以看到,张鲁对于汉中的治理,凭借着的完全是信仰的力量。而汉中经济,更有一种原始**的意味。以“义舍”为例,在那里吃饭不要钱,简直有原始公社的味道了。在三国这个时代,这种理想化的东西是很难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而老子的无为思想,道家的清净哲学,也很难成就一个强有力的政权。在这个时代,没有力量就意味着被吃掉。至于得病不看大夫,自己认错以求平安,更是可笑的很了。

  所以,当马家的商品涌入汉中的时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转变,而更是一种思想的觉醒。雍州一带的人民,将他们彪悍的本“性”化为勤劳的品格,换来了衣食无忧的幸福。而他们的商品进入汉中后,便恰恰让汉中人民看到了另一种按劳获食、有病可医的全新生活。

  可以说,马家的商品输出,不仅仅对汉中进行了经济掠夺,还进行了思想洗礼。纵然马超丝毫没有意识,但事实上,马超已经开始同张鲁分割起汉中那块大蛋糕。而这一点,则是张鲁绝对不能容忍的。

  想到这里,马超不禁愈加觉得张鲁那边没那么好摆平。可杨阜却是不以为然,静待马超思忖完毕之后,便继续开口说道:“兵部建议,是遣礼部使者入汉中,同张鲁谈判。条件是,马家承诺尽其所能,提高汉中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汉中人民能与雍州百姓一般,过上期望的生活。而换来的目的,自然是张鲁退兵。”

  “太过异想天开尔。”马超摆了摆手,看得出来,虽然荀攸和李儒已经瞅到了问题的关键,但应对方策却不怎么样:“如超所料,兵部的意见恐怕也是待平定了凉州、更或者是待明年马家翻身之后,反手就灭了张鲁吧?张鲁绝不是傻子,马家如此放低姿态,他定然看出其中端倪”

  “主公勿急,卑职还未说完。”杨阜看马超果然一句话便道出了兵部的用意,自然展颜会心微笑了一番,随后继续说道:“主公莫要忘了,曹‘操’可以借张鲁之手,使得马家不得‘插’手兖州。那我们为何不可皆刘璋之手,‘逼’得张鲁不可‘插’手凉州呢?”

  “尔等是说”马超一凝眉,急速翻到了兵部提案的那一页,快速阅读了一遍之后,开口说道:“使者分明暗两路,明着向张鲁谈判,暗地里却挑拨刘璋出兵?”

  “非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而是双管齐下。”说到这里,不是杨阜来解释了,而是换上了荀攸,显而易见,这条计策,便是他的手笔:“刘璋同张鲁有杀母之仇,蜀道崎岖,消息闭塞,张鲁出兵雍州之事,刘璋定然不知。某等需要的,便只需将这消息无意透‘露’给刘璋,那刘璋自然会有所行动。软硬兼施下,臣决然不信,张鲁那边,还会敢拒绝马家如此优渥的条件?!”

  “此计可行!”马超闻言不禁大喜:不动刀兵便退去一路大军,谋士之力,果然不可小觑。

  不过,说道张鲁,马超似乎又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在历史上为张鲁手下第一红人,贪财如命。收了刘备的钱财,把马超“‘逼’”到刘备手下不说,还收了曹‘操手下。

  马超嘴角一笑,不由想到,佞臣其实也很有用。尤其是他在你敌人的帐下之时,那便更有用了:看来,自己可能要好好跟秦羽说一说杨松这个人了

  第七百一十七章 赵云要走?

  “张鲁这一路,想必马到功成。”说罢汉中张鲁,马超心中仿佛落下一块石头,可还有一块石头,则更让他揪心:“然并州匈奴陈兵长安,虽说至今还无动向。但马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诸公,匈奴一事,又是如何奇谋妙策?”

  张鲁一事,给了马超极大的信心。由此,在他说到匈奴一事上,心情也极是轻松。但出乎意料的是,众人闻言之后,脸色略显羞惭。马超环顾一遭,众人皆低下头来。尚书台气氛,一时尴尬不少。

  马超见状,心下不由升起一丝不安的感觉。急速翻到议案的最后一页,发现上面赫然写着:以戎制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