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知节笑道:“本督还没说完呢,本督觉得要收税的话,不能低于十税一!”
许三爷听了吃惊道:“十税一?大人,这有点太高了吧?就算是收税也该按商税来啊!”
张知节听了不免有些不满,他对明朝的商税是十分不满的,太低了,使得明朝财政十分艰难。但是即便是以他如今的地位,也不敢轻言改动商税。
张知节脸色微沉,淡淡道:“出海获利之巨你又不是不清楚,十税一真的高吗?”
十税一真的高吗?相对于出海的利润来时自然是不高的。但是许三爷他们这些豪族以前出海根本就不用交税,现在还得交税不说,而且是十税一,心里就觉得重了,毕竟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
但是现在毕竟是特殊时期,若是不答应张知节的话,别说十税一了,根本就没法出海了!这损失可就不只是缴税了!形势比人强啊!如今是他们求着张知节,也只能无奈接受了。
许三爷陪笑道:“小人倒是也能接受十税一,但是,毕竟这并不是小人一个的事儿!所以。。。。。。”
张知节无所谓的摆摆手道:“本督知道,若想让本督在皇上面前说话,那最低必须要十税一。至于你们愿不愿意接受,那随你们吧,本督也是闲的,还非得劳心劳力的不成!”
许三爷听了不禁心里一怔,这钦差大人说的还真是在理,反正不管开不开海,钦差大人的船队都可以光明正大的出海,反而开海怎么看都对钦差大人没有什么利处。这开不开海,钦差大人还真是不在乎。
许三爷作别了张知节,带着又喜又忧的消息去了,至于他们这些沿海豪族是如何考虑的,张知节并不清楚。因为张知节随后就开始视察沿海各位所的情形,为海上剿匪和出海做打算。
就在张知节在福建为剿匪和出海做准备的时候,京里头已经炸锅了,确切的是,京里是一直都在炸锅,根本就没停下过。
虽然张知节已经不在京城,但是京里还在流传着张知节的传说!不,京里已经被张知节的传说引得炸锅了。
原本内阁大学士杨廷和、梁储还庆幸张知节下江南,结果江南差点被张知节个搅合了个天翻地覆。此时的杨廷和、梁储真的是悔的肠子都青了。
刚开始的时候倒也还好,张知节虽然到了南京砍下了一百多颗人头,倒也还好!虽然朝中不断的议论弹劾,但是毕竟那些人确实劣迹斑斑罪恶深重,之所以那么多人弹劾张知节,是因为龙江船厂划给了锦衣卫,有些人不甘心罢了。
但是正德皇帝肯定是无条件力挺张知节,再加上证据确凿,虽然有些小风小浪,但是京里还算是安稳。
但是随后张知节就直奔杭州,并且将夏轩给抓了起来,消息传到了京城,京里头就炸了锅,夏家在官场上还是很有能量的,弹章和议论就像是潮水一般。
虽然随后张知节关于夏轩的罪证也送到了京里,但是还是没有平息事端。因为这事不是证据不证据的事,而是利益的问题。
(本章完)
第942章 结果
京里头波涛汹涌,纷纷指责张知节在浙江擅自抓人,并且屈打成招,激起民愤,使得数百学子围堵钦差行辕。但是他们却选择性的遗忘了,那些学子被张知节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了。
这些官员们纷纷上书请求正德皇帝将张知节召回京城,还江南一个安宁!说句实话,正德皇帝还真的十分心动,因为他有些想念张知节了。虽然有刘姬陪着他,两人浓情蜜意的倒也自在,但是还是觉得缺了点什么。
正德皇帝有什么好玩的就会想到如果知节在这里的话会怎么样怎么样,可惜张知节在江南,正德皇帝就会意兴阑珊。如果遇到事情就更不用说了,肯定会想着张知节。
所以见到这些官员们上书请求召回张知节,正德皇帝还真是十分动心,但是正德皇帝可不是因为这些官员的指责才想要召回张知节。
不过正德皇帝到底没有召回张知节,因为,如果这个时候将张知节召回的话,那张知节的面子往哪里搁?别人还以为自己是认为张知节做错了或者迫于这些官员的压力才将张知节召回来的!
所以正德皇帝只能息了将张知节召回来的念头,对于那些弹劾的奏折,他当然是全然不搭理。要不是内阁的大学士从中周旋,锦衣卫差点就要大开张了。因为东厂正在盯着呢,马永成还想着借此重树东厂的威风呢。
京里最苦恼的就是内阁的杨廷和、梁储两位大学士了,夹在百官和皇上之间,十分的为难。
虽然京里的官员的蹦跶的欢快,但是正德皇帝全然不搭理,远在江南的张知节就更不搭理了,而且他也知道正德皇帝肯定会无条件支持他的,所以他才带着骑兵直接去了福建。
这期间京里一直都没有消停,结果更加劲爆的消息传到了京城,夏家被张知节带着骑兵屠了个干净!因为夏家和福建一众高官勾结山贼袭击张知节,在被张知节带领骑兵剿灭之后,更是丧心病狂的调动大军想要袭杀张知节。
消息传动京城,这无异于一场大地震。这次将整个京城的官员全部搅合了进去。不过,虽然这次风波更胜从前,但是并非所有的官员都在攻击指责张知节。
虽然那些既得利益的南方系官员,十分汹涌的指责张知节严刑逼供捏造证据逼反了夏家和泉州人。是的,这些人睁着眼睛说瞎话,将那些山贼说成了是被张知节逼反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