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妨~!”皇太极满不在乎的摆摆手,意味深长的说道:“既然袁崇焕胆子那么大,想要来一个敲山震虎,使得崇祯更加警惕咱们。我皇太极就舍命陪君子,不妨将事情玩得大一点,如他所愿。”
范文程还想劝说,可是,却被皇太极挥手制止了,仿佛猜到了他的心中所想,解释地说道:“范先生,袁崇焕想要与我决战于蓟州。可是,我为什么就要如他得意?我偏要选择北京城作为主战场,他能又能奈我何?能挡住我八旗军吗?”
不错,范文程猜到了皇太极的意图。尽管崇祯已经向天下发出了勤王令,各路明军纷纷来援,到北京勤王。但是,皇太极无所畏惧,想要冒险一战,攻打京师。效仿当年的朱棣,避开各路的大军,直奔大明的京畿,来个擒贼先擒王,捉住崇祯帝,何其相似,简直就是如出一辙。
“大汗啊,此计虽妙。可是,情况却是完全不同,人家是叔侄俩争夺帝位,算是家务事儿。咱们可是后金,隶属于两国的对战,即便是捉住了崇祯帝,大明的那些臣子也不会屈服的。历史上不是没有过先例,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刺活捉,瓦刺想要以此而威胁,明朝的那些臣子还不是没有屈服,直接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上位,成为景泰帝,瓦刺只能傻眼。”
范文程这样心里想着,脑海里却在组织着语言,如何更婉转的将这些内心话表达出,却见皇太极兴奋地再次说道:“范先生,不用担心。明军人数虽多,战力不可小视。但是,他们早就失去了军魂。尤其是面对我八旗军,从未主动出击过,一直都处于守城守势的状态。也就是镇压和围剿那些起义军,才有所主动出击的表现。”
说完这句话,皇太极的眼里闪过一丝轻蔑与不屑,更是一种嘲讽。堂堂的大明王朝,拥有百万之众的部队,又有蒙古部落和朝鲜的配合,居然打不过自己的后金军,已经不能用失去军魂去形容。
范文程听得连连点头,无法反驳,想想确实如此,明军虽强,配有最为先进的火器,人数众多。可是,一点都不团结。往往因为一点私人恩怨,就置他人死亡而不顾。
三天前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如果三屯营的总兵朱国彦不那么自私,放赵率教的疲惫之军进入营盘修整。莽古尔泰他们不可能伏击成功,一举歼灭四千大明精甲骑兵,缴获战马无数。
心知皇太极不可能再改变主意,范文程只好提醒道:“大汗,袁崇焕还在滦州布防,不如趁着他还未到达蓟州,咱们先行一步,拿下蓟州。那样的话,北京的东北门户就等于完全打开,通州就等于暴露在咱们骑兵的铁蹄之下,陈兵北京城就为期不远了。”
皇太极先是点头,再是摇头,又是点头,随即才沉声说道:“这事儿急不得,遵化是咱们后路的保证。一旦局势对咱们非常不利,还能从容撤退。而且,必须等到莽古尔泰他们回来,八旗军完全会合,才可以南下攻打大明的京畿。否则,那样无异于自杀,以卵击石。”
听到这样的话,范文程点头的同时,心里长舒一口气,大汗不是疯狂状态下做的决定,理性犹存,那他就可有放心了。
只要主帅的理性没有丧失,那么,即便局势再如何不利,败得也不会太惨,依然可以全身而退,返回辽东。
因此,皇太极与范文程谁也没有再言语,同时看向屋外,那蔚蓝的天空,前者的眼里隐隐泛着兴奋而又迫不及待的光芒。
------------
第一百一十二章 己巳之变(九)
十一月初十,北京城内。
奉天殿,崇祯手里还在拿着袁崇焕的奏折,眉头紧锁,神色很是难看。
已经一个多时辰了,以首抚韩爌为首之人,与王在晋等人争论不休。最近的一个多月里,崇祯只觉得自己的脑袋发胀,被这些臣子折腾的不行。时逢国难,后金军就要打到京城,这些人居然还在互相攻击,仿佛没有意识到大明江山将倾,即将到来的危机。
这一刻,崇祯帝真的很无奈,有一种无力感,眼里闪过一丝疲惫之色。尤其是还在争执不下的众人,只觉得被炒的耳鸣,脑袋里嗡嗡一片。
最终,好像下定了某种决心,崇祯大喝道:“好了,不要吵了,朕决定了,启用孙承宗为兵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督理京城军事防务,立即到京述职。”
一语惊起千层浪,下方争论不休的双方同时停了下来,望向崇祯帝,没想到皇上今天有些反常,会这么有魄力,直接力排众议,重用孙承宗。
双方的反应不一,韩爌与礼部尚书成基命都是长舒一口气,对视一眼,有一种身心放松的感觉。那种神情,放佛是京城的安全总算有保障了。
王在晋等人的神色很不好看,孙承宗的重新启用,并委以重职,加上袁崇焕格外得到皇上的重视,视其为左膀右臂,救社稷于危难之际,意味着他们这一派人的日子将会很不好过,至少在最近一段时间,会是被打压的对象。
给人以错觉,东林党再次强势崛起,获得皇上的重视。
与此同时,崇祯帝管不了双方的心中所想,整个人已经是心急如焚,乱糟糟的,被后金军折腾的寝食难安。扬了扬手中袁崇焕的奏折,声音有一些沙哑的说道:“传朕的旨意下去,各路援军到来之前,京城处于戒严状态,任何人的出入,都要通过吊篮。”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