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面带些许的笑意,静静地看着这一幕,徐霞客就站在旁边,和声的说道:“老大,我有一句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李自成的心情很不错,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终南山的根据就已经初具规模,总人口达到了五千多人,远远超乎他的预料。此时此刻,李自成依旧沉浸在这种成就感的得意之中,回头看了一眼徐霞客,朗声说道:“徐先生,咱们相处了这么久,你还不了解我李自成的为人吗?有话尽管直讲,但说无妨!”
“老大,随着根据地的越来越多,需要的管理人员就会越来越多。不可能每建立一个根据地,就将李长茂大老远的叫过来。这样费时费力还不说,李长茂也分身乏力,不可能全都照顾得到啊。”
此言一出,振聋发聩,将李自成从得意中拉回理性,不禁深思起来,回味徐霞客所讲。不错,李长茂一人之力不可能管理全部的根据地,同时掌控太华山附近和终南山的根据地已是极限。毕竟,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虽然不大不多,但很分散,关键还不能曝光!
一直以来,李自成都将主要精力在哪里建立根据地?如何壮大李家军,并将其肢解,分散到一个个根据地之中。
然而,李自成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根据地的管理人员。根据地的军队负责人很好办,直接安排一个手下干将即可。可是,日常事务的管理人员却不同,必须是一个文化人,既要懂得管理钱粮,也要将根据地的日常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让根据地的百姓安居乐业。
这样的管理人员不仅要能够识文断字,还有管理一村、一县的才能。管理偌大的根据地,考验的还有耐心,毕竟日常事务繁杂,最需要细心与耐心。
而且,从始至终,李自成就从未想过将行政与军权归于一人之手,根据地必须是两权或者三权鼎立的局面,这样才有利他对根据地的掌控!
一念及此,李自成更加意识到对文人的急需性和迫切性!
想到这里,李自成从深思中清醒过来,看向徐霞客,诚恳地问道:“徐先生,我实在没有好的办法,可以从哪里找到大量的文人,具有管理根据地日常事务的能力。”
既然提出了这个个问题,徐霞客可定有解决的办法,听到李自成的询问之言,不答反问道:“老大,年前的江南之行,在南京之时,您是否还记得属下提起的那个复社?”
“嗯,还记得,复社就是文人墨客切磋学文的组织,揣摩八股文占据着主要话题,成员多是东林党后人,不时会针砭时弊,讨论国家大事。”李自成点点头,神色很是平静,并未理解徐霞客的意思。
“老大,你说的不错,复社确实是这种情况。可是,您忽略了一点,复社几乎网络了天下英才,囊括了在各方面具有一定造诣的文人,其中的名人贤士甚多,也不只是只懂得八股文。”
徐霞客停顿了一下,为了更加明确自己的意思,增加信服力,随即提起了几个人。
“像复社的领袖之一的吴应箕,虽是文人,却是铮铮铁骨,性情刚傲、耿介、执着,坦率直言,才思敏捷,见解独到,往往能够看到时局的要害之处。胸怀匡扶社稷之心,心有救黎民于水火之责。”
“还有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别看年纪轻轻只有十九岁,却熟读经史子集,具有诡辩之才,还懂得西洋之学,宋应星精通的那些机械之理,他也兼而学之。”
“王余佑,不仅是一个文人墨客,还懂得排兵布阵,早年从师孙奇逢,习得兵法。”
“薛凤祚,年仅二十,懂得天文历法,精通术数,兼通中西方历法演算。成年之时,就游历天下,结交有识之士,与西洋人探讨术数,研究机械运转之理。”
......
一个个年轻有为的名人名士蹦出,徐霞客就像如数家珍,张口就出。看到李自成极为重视宋应星,尤其是这位老友在天文历法、农学和机械方面的才能。徐霞客介绍复社的成员之时,重点偏向精通火器、机械、天文历法等等方面的人才。
一开始的时候,李自成还只是听得微微点头,并不是很重视。然而,徐霞客随后的讲述,正中他的下怀,不仅脑海里浮想联翩,眼中的亮光更是频频射出,晶莹流转,心思开始活跃起来。
如果能够控制住复社,那么他李自成就能招揽天下英才,尤其是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文人。
比如方以智之类的文人,虽然年纪轻轻,但发展的潜力极大。如果将这一类人招入麾下,那么,对于火器的研发和制造,将会达到新的高度!
还有薛凤祚,有了这样的人才,即便是夜里急行军,观星定位,也能到达目的地,不至于迷了方向。而且,精通于术数,那大军的粮银就有了账房先生,收支用度,都能够有一个明细和规划。
像吴应箕这样的人才,完全可以帮助他打理根据地。刚正不阿的性格,还有体恤百姓艰苦之情,那他就不可能与掌管军队之人同流合污!
李自成越想越激动,变得眉开眼笑起来,心里开始暗自盘算,如何拿下复社,从而挖取那些文人,为己所用!
然而,片刻之后,李自成却无丝毫头绪,眉头紧皱,随即望向徐霞客:“徐先生,我明白你的意思。可是,我该怎样做,才能控制住复社,将里面的有才之人为我所用?”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