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能臣_鱼子浚【完结】(426)

  然而秦骧的加盟则使得局面大为改观,这些“离”部的旧人虽然不及“轲”部拥有强大的杀伤力,但他们有一点远胜于“轲”部——情报能力。“离”部在京城拥有发达的情报网络,费老、老太医等人又暗中经营了多年,想要查一个人的下落,这点能力还是有的。

  也因此,秦骧将查探蜀王下落的任务交给了他们,而他自己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揪出燕王。当然就目前而言,燕王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主动在京城现身,但既然伏笔已经埋下,即便燕王能够沉得住气,他带在身边的褚东篱不一定沉得住气。

  而这个燕王麾下第一谋士褚东篱,就是秦骧挖出燕王的关键。

  一夜很快就过去了,第二天天一亮,京城的南门一开,秦骧、白先生等人便各自回到了京城之中,按照当时约定好的分工各自行动。

  在昌平街上穿行时,秦骧不由得往老宅方向多看了几眼——陈镖头的话让他有些在意,对手盯上了兄长的府邸,必然是准备对自己的家人出手,以此挟制自己不要破坏他们的计划。

  对于这个对手是谁,秦骧连想都不用想——除了南宫延还会有谁如此提防自己?于此,秦骧也感受到了南宫延思虑的周密,他与燕王合谋的这场“大手笔”,对他们来说是势在必得,所以任何可能的变数都要及早防备。

  所有的变数中,最令南宫延感到威胁的就是秦骧,当然他派人秘密监视秦府老宅的举动也明白无误地说明,打从一开始他就不奢望鹰戎右部能够困住秦骧。

  “南宫延,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秦骧回想着与对方为数不多的交集,他能对方身上感受到如水般的平和、如云般的洒脱,又能感受到他如火般的热烈、如铁般的冷酷,但他丝毫感受不到南宫延对自己的敌意。

  即便是在燕国时他亲自造访国相府来下“战书”时,秦骧感受到的不是“与君一争高下”的挑衅,而是“久逢知己”一般的豪情和激动。

  不知不觉间,秦骧也觉得骨子里冒出一股来,这股“火焰”是那样的炽烈和振奋,令他恨不得立刻找到,在二人面前摆开棋局,酣畅淋漓地对弈一番。

  只可惜现在他们处在对立的立场,这场“棋局”比拼的不仅是智力,还有耐心、情报、武力、体力,乃至于运气。

  以中畿恒阳城为“棋局”,双方都已落下了“棋子”,同时他们自身也是身处其中的“棋子”。

  南宫延先手一步占据“天元”,手握皇帝和太后,局面上的优势已经无以复加;而秦骧要破开对方的优势,毫无疑问只能从对方最为关键的“棋子”燕王身上下手,同时还要防备蜀王这个暗中参与者趁着双方博弈时渔翁得利,相对于对方的劣势,不是一星半点。

  然而南宫延的挑战却让秦骧感受到了莫大的兴奋,也许只有身处如此退无可退的逆境中,秦骧才会有这样的感觉。殊不知,这种不屈不挠、逆水击流的精神,正是一个“帝国能臣”必不可少的品质。

  这么快又要过年了,助读者大大们新年愉快!年年有余!大吉大利!鱼子浚给大家拜年了!

  (本章完)

  2/12 17:40:32|50536151

  第241章 首辅大臣

  时间稍稍回溯,七月十日的清晨,六辆装饰朴素的马车从宫城里出来,直接奔赴当朝六位“三公”的府邸,分别将左丞相崔正、右丞相东郭棠、中太尉杨坡、外太尉周绰、上御史周沐和下御史白德虞接入宫中,面见崔太后。

  六人离府都非常匆忙,只来得及给家人交待几句,并按照传旨内监的指示,让家人紧闭大门、拒不见客。

  皇帝“病重”之初,崔太后垂帘听政,朝廷的大小事务实际上都交给了这六个位大臣;但是在执金吾梁尉章的威逼之下,崔太后按照他的意思将六位辅政大臣宣到了宫中,并将设在宫城一角的尚书台清扫出来,作为他们临时的办公地点。

  名义上是“代理国事”,每天地方上的奏报、有司衙门的奏章也都会呈给六人阅批,而实际上相当于将他们软禁了起来。

  按照崔太后给出的说法——皇帝身染沉疴,恐猝然撒手累及江山社稷,请六位辅政大臣坐镇宫中,随时召见、属以后事。

  但其实这是梁尉章——确切地说应该是南宫延——预先设好的计谋。果然,六人进宫不过半天的时间,崔太后就给中太尉杨坡添加了一个头衔——“首辅大臣兼领中畿卫尉”。

  所谓“首辅大臣”,便是六位辅政大臣之首,其余五人都要听命于他,等于是崔太后将自己“垂帘听政”的权力交给了杨坡。

  而“中畿卫尉”则是赋予了他兵权,与“九卿”之一的卫尉卿不同,“中畿卫尉”不是一个官职,而是直接将中畿恒阳城周边的防卫都交给了他,换言之,就是将禁卫军和驻扎在恒阳城北方的羽林卫指挥权交到了杨坡的手上。

  如此一来,杨坡不仅仅是排名第一的辅政大臣,还手握控制中畿周边的精锐大军,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柄。

  然而当接过印有“奉天大盛皇帝御印”的圣旨,和禁卫军、羽林卫的兵符时,杨坡脸上出现了一丝茫然。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