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帝国能臣_鱼子浚【完结】(89)

  除了“殿试”,“品学”和“政绩”的考核就交给了御史监察院,可以用最短的时间从“泥沙”之中淘换选“金子”,皇帝也不用花太多的精力在选择人才的事情上。当然,皇帝的这个决断在有意拉拢御史监察院,使其彻底倒向自己这边,而不至于被丞相府或者太尉府所拉拢——毕竟,御史监察院的设立初衷就是替皇帝监察百官,若是被权臣控制住了,那皇帝就真没有什么威严可言了。

  从大朝会到如今,周沐的举动仿佛都有意在向皇帝靠拢,以他为首的儒生、“中间派”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御史监察院的二号人物、下御史白德虞在上司周沐的影响下,也开始尽心竭力地皇帝服务——宣布成立尚书台的诏书下达后不久,他就从考核杰出的地方官员中遴选了十二人的名单交给皇帝,以备选用。

  同时作为“中间派”的廷尉卿张士信也主动向皇帝举荐了身在廷尉府中的郎绾入尚书台。郎绾是皇帝登基之初就已经看中的人,张士信的这个举动很明显是在向皇帝“表忠心”,有些在为未来打算的意味。不管怎么说,儒生和“中间派”的靠拢可以防止“文官”和“外戚”的进一步坐大,也有利于皇帝稳固建立自己的势力,这对刘彦钊来说,绝对是个好消息。

  实际上儒生和“中间派”在弘文朝初期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也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首先,能被“清流”势力认可的或是些老资格的高官,或是有家世做依托的高门子弟,想要挤入这个圈子难度有些大;其次,“外戚”是在崔太后的一手扶持下成长起来的,在这过程中也打压了不少儒生和“中间派”;第三个原因,就在于皇帝身上,从他登基初期的情形看,刘彦钊纵容崔太后扶持崔氏一族,这在儒生和“中间派”看来不是明智之举,所以他们本身对皇帝是明主还是昏君有所疑虑,因而迟迟不敢聚拢在他的麾下。

  然而如今不一样了,皇帝在大朝会上的表现,以及设立尚书台的举动都清楚无误地向世人表达了要夺回大权的决心,这也使得儒生和“中间派”对皇帝有了信心,有了期待,才会明里暗里地帮助他壮大羽翼。

  朝堂上的这些变化都逃不过秦骧的眼睛,他也没有料到当日对张忌傲的一番话竟然会激起这番波澜;不过朝局的这些走向只会对自己的计划更有利,他作为看客又何尝不乐观其成呢。

  此时,秦骧的心中又有了一番别的盘算:周家已经在未来的朝局中有所布局,白家、东郭家和赵家也都或明或暗地有所行动,唯有同属“京晋望族”的秦家没有任何动作,这对他们其实没有任何好处。当前,也该是为家族利益考虑的时候了。

  今天是端午,祝大家安康!白天事情多,更新的有些晚,歉意则个~~~

  (本章完)

  第56章 东郭菱芸(一)

  所谓的“京晋望族”,指的是世居恒阳、晋原一带的百年大族,到大盛朝时,便是专指恒阳的秦氏、赵氏、东郭氏,以及晋原的崔氏、周氏和白氏。这六大家族相同之处就是都以“经世之学”为依托,本身人丁兴旺,门生故吏更是遍布天下,加在一起的实力足以令皇族汗颜。

  从儒家经典中衍生出来的“经世之学”,毫无疑问是大霄、大盛两朝的显学,不过虽然都以“儒家经学”为依托,这六大家族的处世风格也各有不同。

  当今天下风光最盛的名门望族当属晋原崔氏,他们不仅是世人景仰的经学高门,也是皇室外戚,手中掌握的权力也是其他五大家族无法比拟的。正因如此,崔氏家族的年轻一代追求学问的心思远没有老一辈那么强烈,这是因为崔氏子弟晋身仕途的难度大大降低,无需向老一辈那么勤苦求学。当然,这也得益于崔氏一族在霄末的乱局之中押对了宝。

  周氏和白氏也都是晋原望族,两者在霄末群雄并起的局面下关上了大门,族中子弟一心向学,双耳不闻窗外事。天下大定之后,他们才出来为朝廷效力,但已经失了先手,掌握的权势难以与同出晋原的崔氏相比;但难能可贵的是族中年轻一辈子弟仍能恪守祖训坚持学问修养,光凭这一点,周氏与白氏就比崔氏更受天下士人的青睐。

  恒阳赵氏,则是以“耕读”传家的世家大族,而且家法严厉,这个家族出了哪怕“丞相”一样的高官,族中子弟都不能得其庇荫,必须老老实实钻研经学,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在官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因而恒阳赵氏不仅为人处事受人尊敬,为官当政也是颇有治绩,比起崔氏这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高门来说,名声好了不知多少倍。

  然后是恒阳东郭氏,这个家族的学问以“经学”为底蕴,刑名、兵法、货殖、农桑、土木等等无所不学,真正可以说是兼容并蓄、百家争鸣。东郭氏中不仅有东郭棠这样的儒学大家,也有如东郭旭这样精通刑名之学的子弟,而且还专门有人从事农事、商贸供养着庞大的家族。可以说六大家族中,以东郭氏的根基最为稳固、家底最为殷实。

  最后就是恒阳秦氏。秦氏的祖地本在恒阳,后来为躲避朝堂上的纷扰而举族搬迁至邻近的兰阳郡,并留下了“三人三代不为官”的祖训;之后大盛高祖皇帝征辟秦懿,使用了一些手段使得原本受祖训约束不能入朝为官的秦懿在恒阳重建宗脉,与已经迁往兰阳的祖脉合称“恒阳秦氏”。这个家族真正是以治学为追求,“经学”的造诣最为深刻,而且族中子弟在二十岁前几乎都能得到“茂才”以上的评价,可见其家门文风之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