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秦知府派人回信,让赵越先拖延,待省城有了消息再作定夺。赵越心中明了,必须等广东那边明确是否出兵,才好决定谈判的走向,如果不出兵,那么就只能捏着鼻子接受黄猛甲荒谬的条件。
接下来几日,赵越每日设宴款待黄猛甲和司马德,闭口不谈招抚事宜,两人也无所谓,胡吃海喝,左右不是自己花钱,再说这么拖下去对自己又没有坏处。
只是没想到,这一拖就是半个月,广东方面的消息才姗姗来迟。
赵越接到了秦知府的书信,据说广东多数官员不愿妄动刀兵,认为剿黎靡费钱粮,徒增死伤,收效却甚微,若能招抚,则是上策,两广总督兼巡抚广东王尊德则未明确表态,这种情况下出兵已无指望。
既然出兵无望,那么就只能按黄猛甲的条件谈了。至于如何谈,秦知府在来信中却未作明确指示,仅仅含糊地说让赵越“相机行事”。
捏着信笺,赵越想骂娘。“相机行事”可不是“便宜行事”,一词之差天壤之别。
后者是明确的授权由赵越全权处置,出了事秦知府是要承担责任的,而前者是让赵越看着办,秦知府不闻不问。这样一来,谈的好,秦知府的功劳跑不掉,没谈好或者日后有后患,责任就可以推给他赵越。
说起来,秦知府和赵越在科举场上还颇有渊源,又是同地为官,可是腹黑起来,一点情面都没讲,赵越越想越气苦。
不过骂归骂,还得坐下来和这黎人蛮子谈,谁让他秦知府是正印坐堂官呢,官大一级压死人。未完待续。
26 8:55:25|25233405
第一百四十二章 战后会议(一)
在赵同知的一再要求下,司马德作出了一点让步,回到黄猛甲当初的那种状态,即不正式纳入官府体系,也不编为官兵,但可以协助官府镇压暴乱,不过是否出兵要视自身情况而定,主动权不在官府手中而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其实就是变相的听调不听宣。
这是赵越目前所能做到的极限,算是为官府保留了几分颜面。
赵越带着这个表面上很和谐的结果回禀知府去了,黄猛甲和司马德则带着好消息回到了临高。
夏天南对这结果非常满意,他不愿公开与官府对抗,但也不想听从官府调遣,这样的条件,就可以让他安心发展,不受掣肘。
崇祯四年的这场“黎乱”最终画上了句号,琼州府以较为憋屈的条件,换来了暂时的平静,夏天南以战胜者的姿态,换来了发展需要的时间。
八月中旬,胡家庄前厅坐满了人,夏天南召集所有人开会,讨论战后的相关事宜。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开会”这个词的含义,也逐渐习惯了这种议事的方式,谭山等草根出身的人从最初的拘谨观望到现在的踊跃发言,变化很大,也找到了参与决策过程的满足感。
只有司马德对其他人与会时的兴奋暗地里呲之以鼻,这不就是朝廷上朝的民间缩水版本嘛。不过他对商人出身的夏天南能够用这样的形式议事非常佩服,集思广益,集众人所长,从这一点来说,夏天南就有非比寻常的头脑和胸襟,也难怪他能以一个小小的盐村走到今天这一步。
夏天南并不知道手下这些人的心思,开会在旧时空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政府要开会,企业也要开会,连街道办事处都要开会。他创业建立公司后,召集管理层开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视频会议也屡见不鲜。穿越之后,对古代的事情两眼一抹黑,就更需要听取本时空土著的意见了。
林伟业作为“二当家”,率先提出了会议第一项议题:建学校。
他的理由是,随着势力的扩张,工厂有了、兵有了、田有了,硬件设施基本完善,作为软件和长远计划的人才培训也需要着手进行,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咱们要想长期稳定发展下去,培养咱们自己的人才是不可或缺的。远的不说,就说技术的东西,就算我三头六臂,光靠我一个人又能撑多久?”林伟业颇为激动地挥手说道。
其实当着大家的面,他还有一句话不方便说:除了炼钢是本行,其他的都是道听途说的理论,要不是有查尔斯、王一锤这样的技术人员帮助,这些论坛里看来的东西也没法付诸于实践。肚里的存货终究是越来越少,金手指开完之后,要想保持技术层面的活力,吸收新鲜力量的加入才是长远之计。
夏天南点点头:“这个可以有。大明的读书人不少,可惜适合咱们又能为我所用的寥寥无几,像司马先生这样的人才也是很难遇到。”
司马德接话道:“主公谬赞了。其实大明的读书人也不都是死脑筋的迂酸文人,正德年间的王阳明就是个例子,非但精通儒释道,而且善于统兵作战,乃全能大儒。只是可惜,咱们还只是偏居一偶的无名之辈,吸引不了这样的人。”
林伟业说:“我说的学校可不是私塾,也不是县学,招纳的对象也不是生员——当然人家也不会愿意来——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我想找些本地的少年来上学,没有门槛,目不识丁也可以,当然能识几个字更好。”
司马德奇道:“不学四书五经?不读圣人之言?”
林伟业摇头道:“学这些做什么,学成之后送去给朝廷效力?不过《三字经》《百家姓》之类倒可以作为发蒙的教材,等识字之后就学算数、天文、地理、实用技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