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乱世扬明_小雨非非【完结】(633)

  夏天南连连摇头:“每亩固定缴粮两石,其余自留,这个方式大大提高了百姓的生产积极性,不能朝令夕改。而且加收赋税是个危险的苗头,一旦开了这个头,以后就会习惯性的向百姓伸手。有朝廷的前车之鉴,我们可不能走朝廷走过的弯路。”大明之所以走进了死胡同,最后葬送了江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把大部分赋税全部加在农民身上,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还让农民不堪重负,制造了许多流民,让流寇始终无法灭绝。

  他仔细想了想,说道:“压榨百姓不可取,还是得从官府身上想办法。来人,去县衙把钱有余给我叫过来。”

  县衙离南园并不远,没过多久,钱有余就气喘吁吁地过来了,向夏天南见了礼:“将军……找……找小的何事?”

  “我问你,征收上来的钱粮是否都要解缴进京?”

  “启禀将军,不管是夏税还是秋粮,都不会全部解缴进京……”钱有余向夏天南解释。

  最早洪武年间的时候,秋粮是真得要千里迢迢的运送进京的。运粮由里甲里的“粮长”负责的。耗费的人力物力不问可知。粮长往往因为这一负担破产的。后来考虑到地方需要,减少来回运输的损耗,就规定了部分钱粮启运到京,部分直接调运给本府需用钱粮处,也有一部分在琼州府留仓备用,只是在户部入账。

  “哦?这些粮食在琼州府何处?”

  钱有余伸手一根根手指数:“分别是琼州府、昌化县、儋州、万州、陵水五县。其中府城和昌化县占了大头,府城官兵粮饷二万一千八百石,昌化千户所粮饷一万五千七百九十石。其余三县少了些,儋州一万石,万州一万二千石,陵水九千石。当然,历任官吏都有亏空,这些地方的钱粮都不是足额满仓的。”这几个分散储粮的地点,大多是比较要紧的战略地区,特别是有“黎乱”危险的地点,便于一旦有战事可以就近取粮征伐。

  夏天南大喜:“即便不是足额满仓,打个对折也有不少了。”他对司马德等说,“粮食的出处有了。给知府衙门和各县打借条,向他们借粮应急。”

  钱有余大吃一惊,劝阻道:“这些粮仓是朝廷‘防黎’的,按照规矩绝不能动用,一旦事,谁都担不起这个责任……”

  夏天南笑道:“钱有余,你重新回到县衙做师爷,就有些拎不清状况了。秦知府如果要拒绝我,不用等到朝廷追究他的责任,我保证府城第二天就有黎乱,知府衙门上上下下,都难逃此劫。”

  司马德等人也跟着笑了起来,钱有余顿时有些尴尬。他这时突然想起当初黄猛甲攻打临高县城的一幕。既然能够在临高炮制“黎乱”,在府城照样也可以。秦秉严私下开仓借粮,所冒的风险不过是朝廷可能的责罚,而拒绝夏天南,很可能就会被一场突如其来的“黎乱”砍掉脑袋,该如何选择,一目了然。

  “再说了,最多三五个月,我就能把这些粮食还上,秦知府应该知道该怎么做。”琼州府气候宜人、雨量充足,水稻一年三熟,三五个月,差不多就可以收获一季水稻,足够弥补这个亏空。夏天南心想,等到时机成熟,就把琼州府变成一个独立的小王国,朝廷的政令到了这里就变成废纸,到时整个琼州府各处的粮仓就变成自家的了。

  钱有余讪讪道:“这样就更不会有什么问题了,秦知府敢不答应?”

  “很好,就这么办。钱师爷,你熟悉公文,你给我拟一份书信,把我的意思润色一下,然后快马加鞭送到府城,让秦秉严开仓借粮。”夏天南说。

  司马德说:“这的确是个妙计,挪用官府粮仓,足以应付几万难民了。等到垦荒收获粮食,以后就能自给自足,无需再担心这个问题。”

  第五百七十九章 抵达山东

  在夏天南的示意下,一封临高县衙与琼州营联名“请求”知府衙门允许开官仓“借粮”的公文出炉了,被快马加鞭送到了位于琼山县的知府衙门。

  知府秦秉严看到这一封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下犯上的借粮信之后,心情郁闷至极。

  一个治下的县衙,一个地方武将,居然堂而皇之要求上官打开官仓借粮,完全无视朝廷法度、官场规则,更是不把可能的政治后果放在眼里,这样荒唐的事情居然被自己碰上了,秦秉严哀叹自己可是前世多作孽,才会沦落到琼州府为官,摊上了这样的下属。

  他几次拿起书信想要撕碎,可还是放下了。在琼州营现实的威胁面前,一切都是浮云。最终踌躇半响,还是叫来了师爷,由自己口述,让师爷执笔,写了一封私人名义的书信,再抄三份,分别给昌化县、儋州、万州、陵水四县,嘱咐四县的知县,如果琼州营来协商“借粮事宜”,让他们相机行事。这也是秦秉严所能做到的极限了,既没有正面得罪琼州营,又多少撇清了一点自己的责任——自己可没有明确下令开仓放粮,私信也不能代替衙门公文,至少官面的程序上没有明显的把柄。

  不过以琼州营的赫赫凶名,加上这封含糊其辞的私信,没有一个县胆敢拒绝“借粮”的要求,结果与知府衙门正式下令并无区别。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