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典仍然是那副沉稳的神态,慢条斯理地问:“这几日各路总兵走马灯一样求见,都是为了攻打登州城一事而来,不知夏参将是否也是为此事而来?”
若是没有谢三宾的提点,说不定夏天南会顺势提出要求,给安排一个攻城的位置。不过经过谢三宾的分析后,夏天南想明白了,自然不会巴巴地为了一点战功去城下受罪。
他毕恭毕敬地回答:“如何安排各路人马攻城,抚台心中肯定有了定数,末将已经有了一些微末功劳,就不给抚台添麻烦了。末将今晚来,却是另有事情。”一边说一边从怀中摸出包着五根金条的小包裹轻轻放在桌上,往对面稍微推了一下,“这是广东的一些土产,聊表心意,还请抚台笑纳。”
朱大典一眼就看出,这个布里包裹的东西不是什么土特产,不动声色地伸手一摸,果然是硬邦邦的,还发出了细微的金属碰撞之声——居然是金条,这位广东参将好阔的手面!
他轻飘飘把布包收起,咳嗽一声,清了清嗓子,说道:“你不辞辛苦从广东千里跋涉来山东平叛,有什么要求,本抚自当尽量满足,还带什么土产,以后不可如此。”
见朱大典毫无心理障碍地收下了贿赂,夏天南心里有了底。
“听闻抚台已经开始筹划平定叛乱之后的治理事宜,其中最棘手的就是战乱造成各地流窜的饥民。”
朱大典闻言,叹了口气:“是啊,这些饥民居住之处被毁、田亩抛荒,无衣可穿、无粮果腹,在青州一带,已经有饥民开始打砸大户,倘若处理不当,酿成民变,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那就比兵乱还麻烦。”
夏天南试探着问:“抚台可有良策?”
“本抚也曾想过,无非一硬一软而已。硬是指以兵力镇压饥民打砸抢烧,软则是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可是一味镇压治标不治本,开仓放粮施粥也只能解燃眉之急,而且经过叛军洗劫之后,各地州县粮仓大多空空如也,想施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末将有一计策,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大典眼睛一亮,“讲来听听。”
“琼州地广人稀,尚有大片未曾开垦的荒地,如果抚台准许,琼州营可以自行组织移送饥民去琼州垦荒,自给自足。这样一来,山东战后的局势必然可以稳住,抚台处理各项政务也就从容许多。”
朱大典一听,这倒是个釜底抽薪的解决办法。而且武将组织移民垦荒,也不是新鲜事。早在崇祯元年(1628年),刚刚就抚的郑芝龙就在熊文灿的支持下,将闽南遭旱灾的饥民用海船运到台湾垦荒定居,前后招纳漳、泉灾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不仅消除了福建境内的民变隐患,还给熊文灿带来了好口碑,仕途一路顺畅无比。
他想到这里,看了夏天南一眼,郑芝龙是熊文灿的“福将”,难道这夏天南就是自己的“福将”?忍不住问:“夏参将可知福建熊文灿与郑芝龙之事?”
夏天南怎么会不知道,简直太知道了。为了对付郑芝龙,他几乎把郑芝龙的祖宗十八代都查清了,又怎么会不知道这一文一武在福建配合无间的故事。看样子朱大典是摆明了想要招纳他,他闻弦歌而知雅意,主动说道:“只要抚台不嫌弃,末将愿做抚台的左膀右臂,帮助抚台稳定山东战后局势。”
第五百九十七章 朱大典的承诺
有了金条的“诚意”,朱大典对夏天南的信任度直线增加,他毫不怀疑这话的真实性,惊喜之余,倒有一点顾虑:“你有这份心甚好,我手下也缺人。. 只是你驻地在广东,调防起来甚是麻烦,既要兵部同意,还要防止广东巡抚从中阻挠……”
夏天南心想,你想多了,我的大本营在琼州,可没打算整体搬迁过来。山东这地方不错,但是没有琼州那地方安全,只能作为分基地。
他咳嗽一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抚台,从广东调防到山东太麻烦,而且我打造铳炮的工厂都在琼州,当地又有富铁矿,山东这边可没有什么像样的铁矿,很不方便。你看这样行不行?我调拨一名得力部下,带领一批老兵,就地招纳青壮,训练出一支精兵来,列入山东营兵编制,拱卫山东境内的安全,听从抚台的调遣。”就地招募编练新军,既满足了朱大典掌握一支精锐武装力量的需要,又无需自己移防山东,以此换取朱大典的对移民的全力支持,还是很划算的。甚至在取得朱大典信任之后,运作登莱巡抚以及水师驻扎登州的事情,也有很大便利。
朱大典一听,有些迟疑,这与他直接招纳夏天南的设想有很大出入。他沉吟道:“临时招募的青壮,又能强到哪里去?”
夏天南拍胸脯保证:“请抚台尽管放心,我琼州营练兵,一靠军纪严明,二靠饷银丰厚,三靠赏罚分明,只要做到这三点,给我一群叫花子,我也能练出一支强兵来。”
朱大典虽然没有亲眼目睹琼州营的战斗经过,但是从旁人描述中得知琼州营面对刘泽清部队和叛军骑兵的连番冲击岿然不动,确实做到了军纪森严、如臂使指。
“那就依你所说。不过这兵也要像你琼州营一样,都练成鸟铳兵,不过兵部的鸟铳我可看不上……”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