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庚余对如何甄别马的好坏一窍不通,全靠马威,见他说好,就放下心,对吴襄说:“吴老将军,枪炮都在船上等待卸货,不过敝人建议不走陆路。虽然火枪、小炮都不算重,比兵部拨付的鸟铳和大炮轻得多,但是数量多了也沉,运输终究不便,还是直接在码头卸货换船转运走海路更便捷。”
吴襄父子二人对视一眼,觉得这个说法有道理。他们押运马匹不需要太多民夫,随行的都是骑兵,把枪炮运回辽东则不同,不仅需要大量马车,还要雇佣大量民夫,多了许多手脚。
吴襄说:“可是我们这次来,没有准备船只,仓促之间,又上哪找这么多船呢?”辽东处在内陆,出海口旅顺又被鞑子挡住,平时根本用不上海运的货船,就算想到这一点,也凑不出几条船来。
卢庚余主动示好:“既然关宁军愿意多备马匹防止损耗,我们也愿意拿出诚意来。枪炮就不要卸下船了,直接运往辽东,往返的开销人工全由我们负责,关宁军只需要安排人手到码头装运即可。”
吴三桂大喜:“这样最好不过了。不过走旅顺不安全,就到天津大沽上岸,再转陆路,也省了不少路程。”
吴襄笑得更是眼睛眯成一条缝:“贵部这么有诚意,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请转告夏总兵,如果还需要战马,关宁军随时可以提供方便,不管是用银子还是枪炮都可以商量。”
卢庚余也笑道:“好说,好说。”
双方把战马交割完毕,议定了货船出发的时间后,吴襄和吴三桂就返回住处了。
等吴氏父子走后,马威问道:“卢先生,咱们对关宁军这么示好作甚?反正就是一锤子买卖,以后大路朝天各走半边。”
卢庚余摇了摇头:“临走时孙先生交代过,说将军很重视战马,而且通过关宁军买战马是眼下唯一靠谱的途径,以后说不定还要靠他们买马,与他们的关系要处好一点。孙先生给了我一点相机行事的权限,只要咱们不吃亏,给他们点小恩小惠不妨事,包括出船帮助他们运送枪炮。”
“既然是将军的意思,那我就不多嘴问了。”马威是夏天南亲口许诺的骑兵教官,只要训练骑兵的事情做好了,一个千总的位置是跑不了了,对于继续购买战马扩编骑兵,他自然是乐见其成。
两天后,吴襄和吴三桂乘坐琼海军的广船,押运满船的枪炮离开了登州,往天津方向去了。马威和卢庚余就留在登州,招募人手,组建骑兵。
山东毕竟是经历过战事的地方,不是承平已久的南方,而且朝廷在山东境内推行过马政,不少百姓有养马的经验,也会骑马,算是有些底子,培训起来也容易些。卢庚余请求谢三宾以登莱巡抚衙门的名义在登州、莱州、青州等地广发告示,以重饷招募骑兵,半个月下来,也有不少人报名。
但是马威挑人的标准很苛刻,他自己是宣府夜不收出身,看不上资质太过平庸的人,年纪大点、身体弱点想来混日子的也不要,严格的筛选后,至少刷掉了一半以上,最后只剩下不到四百人。
卢庚余看到这情况急了:“你这么选人,猴年马月才能组建起一支骑兵啊?将军和孙先生对我们寄予厚望,可不能把事情办砸了。”
马威也很委屈:“山东这几年叛军作孽,死的人太多了,我们招人的地方又只限于东三府,能选出这些人就不错了。我不严苛些,才是真的对不起将军呢!他要的是能打硬仗的骑兵,我要把那些走路都不利索的老头子和病秧子招进来,打仗是不用指望了,咱们还得给他们治病养老呢!再说了,不少青壮都迁移到琼州府去了,挑选的余地又小了些……”
———————————又见分割线——————————
本来想在作者感言里敲下这段废话,但是盗版读者看不到。
简单说几句。首先感谢所有付费订阅支持的书友,有了微薄的收入,作者才能有继续码字的动力(兼职码字,稿费也不多,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吧。不过创世的书友让我很感动,没有任何推荐资源的情况下,付费订阅的人数快赶上起点了,在此专门感谢一下);其次也要感谢盗版读者,就算看盗版,能够跑来投票或者评论,也算一种支持吧,让我知道有更多的人在追这本书;最后,虽然写这本书最初是出于兴趣,但是成绩惨淡很打击人的,作者坚持了快一年了,同期的作者都太监了,仅仅凭借兴趣和爱好也不知道能撑多久。
不过作者会努力把一个完整的故事讲完,烂尾败人品。
第六百四十六章 雪中送炭
听了马威的解释,卢庚余觉得也有道理,他沉吟道:“你说得没错,不过收拢饥民去琼州是将军定下来的,这个没办法,我们总不能从将军手上挖人,只能在山东想办法了。要不,把范围扩大到山东其他各府?”
马威迟疑道:“我是个粗人,但也知道登莱巡抚管的地盘就只有登州、莱州、青州一带,往西那边,济南、衮州、东昌都是山东巡抚管,这样做合适吗?”
卢庚余也不肯定:“孙先生交代过,山东巡抚朱大典和将军关系不错,不知道会不会卖这个面子,要不我们明天出发去济南,找到巡抚衙门求见朱大人,碰碰运气?”登莱巡抚的任命下来后,暂时坐镇登州的朱大典就返回了济南,想要去西三府招兵买马,必须要通过他的同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