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乱世扬明_小雨非非【完结】(883)

  杨嗣昌沉吟片刻,没有直接回答崇祯的问题,而是反问:“臣有一番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崇祯连连点头:“直说便是,无需顾虑。”

  杨嗣昌清了清嗓子,侃侃而谈:“陛下,天下大势好比人的身体,京师是头脑,宣、蓟诸镇是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是腹心。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鞑子入寇是急症,流寇则是心腹之患。很显然,杨嗣昌对抽调洪承畴、卢象升等剿寇主力北上并不赞同。

  崇祯愣了一下,说道:“流寇肆虐中原,确实是心腹大患,可是建奴在京畿作乱,总不能不管吧?”

  杨嗣昌答道:“臣有三策献上:一是攘外必先安内;二是足食然后足兵;三乃保民方能荡寇。”

  崇祯精神一振,说:“愿闻其详。”

  “所谓攘外必先安内,可以与建奴虚以委蛇,以和谈牵制,稳住京师局势后,集中兵力剿灭流寇。只要除去这腹心之患,建奴无非是疥癣之疾罢了,无论是战是和,可以从容应对。”

  第八百零三章 议和

  攘外必先安内!

  这一句话石破天惊,宛若一道闪电劈开了崇祯心里的浓雾,心中一种若隐若现却不敢诉诸于口的想法蠢蠢欲动。

  他装作惊讶地反问:“与建奴议和?岂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杨嗣昌正色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大明江山社稷,臣愿替陛下冒天下之大不韪。”

  “好,好,好!”崇祯心情激动,一连说了三个好字,也不知是说议和的主意好,还是杨嗣昌为了大义自我牺牲的精神可嘉。

  见崇祯颇为赞讯,杨嗣昌大受鼓舞,继续阐释自己的三策:“今卫所糜烂,京营不堪大用,能战之军又多在陕、甘征剿流寇。陛下可增兵十二万,其中步军八万、马军四万,每年耗费饷银二百八十万两,一来可以拱卫京畿,二来可以增援陕北、甘肃,进退自如。”

  崇祯见他随口就能说出该增兵多少,耗费饷银又是多少,一定是丁忧守制期间也未忘国事,觐见之前又做足了功课,可见是个做事的人。而且谈论起兵事来,思如泉涌,侃侃而谈,与现任兵部尚书张凤翼的呆滞木讷之状迥然不同,不由叹道:“用卿恨晚!”

  不过二百八十万两饷银对崇祯来说,简直是要了命了。他踟蹰道:“国库空虚,内帑也是无银可用,饷银从何而来?”

  杨嗣昌早有腹稿,从容回答:“可加征田赋每亩一分,全国共征收七百三十万两,此为练饷,用于训练边兵;另加征剿饷二百八十万两,专用于剿灭流寇之用。”

  崇祯略微有些迟疑:“天下人可会指摘朕横征暴敛?”

  “陛下若担心,那么剿饷可只征一年。”

  “一年?”崇祯疑道,“一年便能剿灭流寇?”

  杨嗣昌信心满满地回答:“臣有一计,只要陛下支持,两年之内则流寇可平。臣称其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为四正,四巡抚分剿,而专防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为六隅,六巡抚分防而协剿,是谓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随贼所向,专征讨。”这个方法用白话说就是将流动作战的农民军堵截并包围,然后加以消灭,陕西等地巡抚负责拉网,五省总督和五省总理负责“抓鱼”。

  崇祯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忍不住连连点头:“甚好,便依你所说,加征剿饷和练饷。”

  “陛下圣明!”

  杨嗣昌一番话,说服了崇祯,从此农民的负担更为沉重,为这个王朝的覆灭留下了伏笔。

  不过加征剿饷和练饷也好,增兵万也罢,都是长远之计,近在眼前的鞑子总是要面对的,崇祯问道:“既然依卿所言,洪承畴、卢象升都要征剿流寇,不宜调动,那么可以从广东调兵吗?”

  杨嗣昌这两年虽然在家守制,但是对天下大势都了如指掌,如彗星般崛起的琼海镇自然也被他看在眼里。对于这支比绝大多数明军都能打的军队,他有自己的看法。

  “陛下所指就是琼海镇吧?以臣看来,总兵夏天南骄横跋扈,可以用,但不可重用。若非不得已,不要调其北上。”

  崇祯叹了口气,说到骄横跋扈,现在已经变成了武将的专利,尤其是那些手握重兵的边镇总兵官,又何止夏天南一人?辽东总兵祖大寿在大凌河之战中曾向皇太极投降,后又逃回,崇祯不仅不敢降罪,还加封左都督,后来数次召其入京觐见,祖大寿都躲在锦州城,以各种理由拒绝,平时不管谁当总督,都不敢管他,他也不服任何人管,自己又能拿他怎么样?

  杨嗣昌继续说:“陛下若要解京畿之困,让鞑子退兵,也不是只有动武一途。可遣人暗中联络,探其口风,若鞑子伪汗有议和的意图,便可不费一兵一卒,以和谈退兵。至于北直隶境内的鞑子大军,可勒令各州县按兵不动,免得影响议和。”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