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柱有件事不明白,忍不住问:“夏总兵,鞑子留下的金银咱们分了,这个是人之常情,毕竟发饷、练兵都少不了银子。可是这十余万百姓你要了做甚?咱们只是武将,负责练兵打仗,安抚百姓的事不归咱管,这么多百姓的吃喝拉撒就是个大麻烦,留给那些文官头痛就是,干嘛还往自己身上揽呢?”
虎大威也不解地问:“是啊,这些被鞑子留下的都是青壮,多半家破人亡,收容他们不光要管吃喝,还要重新安置住处和田亩,咱们武人又哪有这个能力?你又是广东人,在京畿一带又哪有能力安置他们,难不成带回广东?”
夏天回答:“二位,你们也知道这里都是青壮,在我眼里,这都是兵源啊!我防区在琼州府,那地方地广人稀,最缺的就是人,要是弄十万回去,再怎么筛选,优中选优,三万兵总是能练出来的……”
二人面面相觑,心里非常震惊。一个总兵居然有能力吃下十万青壮,这财力和魄力也是举世无双了。
杨国柱咳嗽一声,善意提醒:“这个……夏总兵啊,老哥有句话必须提醒你,就算你有能力收容这些人,也要提防言官弹劾——以一镇之地吸纳十余万青壮,任谁都以为你要造反了……再说了,这些人都是京畿一带土生土长的百姓,即便家中烧成赤地,也未必愿意背井离乡跟你去琼州……”
杨国柱说得都是肺腑之言,在京师城墙外,当着所有人的面,带走十万青壮说是练兵,这已经远远抄超出一个总兵所辖正常的兵力范围,被人怀疑要造反是再正常不过了。而百姓是否愿意老老实实跟着走也是个大问题,中国的农民只要没有饿死的危险,一般不会背井离乡的,何况京畿重地,朝廷也不会坐视出现大批难民威胁京城安全,总会拨付粮食赈济,好赖总会有口饭吃。
“哈哈,造反的事随他们弹劾,我皮厚得很,不怕这些耍嘴皮子的言官……”夏天南心想,何况老子迟早要造反,只不过要选择合适的时机罢了,弹劾就弹劾,自己也不会少块肉,又能奈我何?
“至于百姓不愿背井离乡,这倒是个问题,多谢杨总兵提醒。京畿重地,天子身边的人,未必看得上琼州那穷乡僻壤,得想个办法……”夏天南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叫过杨由基,耳语几句。杨由基连连点头,转身而去。
“来来来,其他的事先放一边,咱们三个把这些金银财货都分了,免得时间长了,朝廷看上了也会惦记……”
二人一听,这是正理,据说皇上整日为了国库空虚的事伤脑筋,要是知道了这些银子,肯定一道圣旨就要夺了去。
虎大威朝杨国柱使了个眼色,说道:“夏总兵仗义,不过我们也不能不识好歹,这些银子光靠我们两个,就算拼了命也拿不下来,都是沾了你的光,拿三成受之有愧。不如这样,你拿六成,我和国柱各拿两成就行。”
杨国柱楞了一下,马上点头赞同:“不错,理当如此。再说夏总兵决意收纳这些百姓,耗资颇大,银子多了好办事……”
夏天南也不矫情,推让一番后也就接受了这个“分赃方案”。
这边首脑人物在“分赃”,那边杨由基按照夏天南的指示给百姓训话。
十余万百姓人数实在太多了,杨由基将近卫营士兵每隔百人散开,接力传话。
“你们都给我听着。鞑子把你们抓了又放,其中必有蹊跷,难免混入细作,为了不让鞑子细作混入京城,现在要把你们都带走,慢慢甄别,查清一批,放走一批,抓住细作杀无赦!”
百姓纷纷诉苦:“军爷,冤枉啊,我们都是清白的,求军爷明察……”
杨由基暗想,将军这一招还真管用。若是苦口婆心劝他们去琼州,未必有多少人愿意背井离乡,可是扣顶大帽子,让他们感觉有性命之忧,就无人聒噪了。等到了琼州,四年环海,想跑也跑不了了。
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镇共进退
瓜分完鞑子留下的战利品后,杨国柱询问:“夏总兵接下来是不是还要进城?”
“正是。”夏天南点点头,“打鞑子不过是顺手为之,我进京还有更重要的事。”
更重要的事?杨国柱和虎大威面面相觑。对他们二人来说,应召勤王就是最重要的事了——毕竟吃着朝廷的粮饷,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嘛——而在夏天南的口里,这似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顺手就办了。两人很想说一句,大哥,这可是鞑子啊,一个实打实的郡王呢,还有一个老资历的贝勒,几万人入寇,天大的事呢,怎么到您这就成了小事呢?
不过两人都很知趣地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讨论。大家都是总兵,而差距却如此悬殊,自有其道理,他们与夏天南的格局和境界都不一样,自然也无从知晓所谓比打鞑子更大的事是什么事。
虎大威坚定地说:“夏总兵,虽然按年龄来算你和我子侄辈差不多,但是今日所见所闻,你练兵的本事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将来整个大明的军队必然都会以你为楷模。虽然我不知道你执意进京是为了什么,也不知道怎么会和兵部的杨大人起了冲突,但我知道一个道理:愿意打鞑子并且能打赢的人,是一个本事很大的人,也绝不是一个坏人!不管你做什么,我都愿意支持你。你进京办事要几天?要不然,我和杨总兵在城外多呆几天,彼此也好有个照应。杨总兵,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