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望的情绪在群臣之间弥漫,大殿之中死一般的寂静。
崇祯脸色很难看,望着这些如丧考妣的臣子,厉声问:“你们都是朕的左膀右臂,食君之禄、分君之忧,现在局势危急,有谁能替朕解决这个困局?”
大多数人都低下头,避开了他的目光。现在的局势已经走入了死胡同,手握重兵的军阀逼宫,君王不愿服软,没有中间的道路可走,这种情况下,就算苏秦再世、张仪复生也无能为力。
一直沉默的杨嗣昌开口了。他一脸义愤地说:“陛下,夏贼如此猖狂,绝不能如他所愿,否则,君将不君、臣将不臣,朝纲大乱……”
温体仁不客气地打断了他,问道:“敢问杨侍郎,道理谁都懂,有何良策退兵?”
杨嗣昌略一思索,说道:“陛下,贼人只围住了南、东、西三面,臣愿请缨从北面玄武门出宫,收拢京营残部,召班军(注1)入京,与腾骧四卫里应外合,驱逐贼人。”
文武百官听了这话,心里都想骂娘。特么的你杨文弱自己溜出去了,却把我们留在这里,等你把人召齐要到猴年马月去了,到时我们估计也死翘翘了。再说就算召齐人马,未必也打得过琼海军,人家可是能打得鞑子郡王、贝勒狼狈逃窜的牛人,而且还有山西、宣府两大边镇助阵,你那些老爷兵只怕不够塞牙缝的。
温体仁反驳道:“远水难解近渴,夏天南声称午时就要动手,按你的法子,无论如何都来不及了,你可曾想过陛下的安危?”
杨嗣昌语塞,无言以对。
温体仁看了看杨嗣昌,又看了看犹疑不定的崇祯,决心抛出夏天南的杀手锏,破解现在的僵局。
“陛下,夏天南还说,他要带潘达和王洪二人上殿,将某人通虏叛国、自毁长城、暗中资敌的行径公布天下……”
杨嗣昌脸色大变,险些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对他而言,这就是他的死穴,千军万马兵临城下都不如通虏资敌的罪名有杀伤力。
崇祯也心下惴惴。夏天南如果死抓着这一点不放,不光是杨嗣昌,搞不好把他牵扯进来,他这圣明之君的口碑和名声也要毁于一旦。这该如何是好?
————————————————————
注1:京营军士除来自京师卫军外,调中都留守司及山东、河南、大宁三都司卫所马步官军轮番到京师宿卫和操练,称为班军。
第八百九十章 大将军
温体仁一看这君臣二人的脸色,就知道点中了其死穴,再也硬不起来了。
所谓通虏叛国、暗中资敌当然只是夏天南的构陷而已,杨嗣昌不过是打算议和,暗中对夏天南动了些手脚,绝无通敌的可能。问题是,有了焚毁粮仓、放过阿巴泰的人证,加上杨嗣昌一而再再而三无缘无故对付立下大功的夏天南,从常理上说不过去,所有人的想法就很容易被引导往这方面想,而杨嗣昌又不方便把议和的计划说出来,此消彼长,这个通敌的罪名就扣上去了。
杨嗣昌思来想去,除非告诉所有人,自己要与鞑子议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顾全大局,否则这盆脏水还真没法躲开。一个兵部侍郎背负了私通鞑子、暗中资敌的罪名,最好的下场也是政治生命宣告终结,黯然隐退。当然,如果皇帝愿意给他的行为背书,揽下责任,则另当别论,问题是,这可能吗?他悄悄观察了一下崇祯的神情,暗中摇头,打消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崇祯此刻心里想的却是,绝不能将议和之事曝光,抹黑自己的形象。
权衡一番后,崇祯站了起来,说:“长卿和文弱跟我来,其余人留在殿中等候。”
温体仁心想,这是要开小会了,看样子皇上动摇了。
偏殿中,崇祯对二人说:“你们给朕想个法子,既不能让夏天南胡言乱语,又不能全盘答应他的条件,该如何做?”
温体仁早就打好了腹稿,说:“陛下,夏天南这次是破釜沉舟,不打算回头了,如果不答应他,恐怕很难收场。毕竟他刚立下大功,不但没有叙功封赏,还差点死在大炮之下,从鬼门关走了一圈,换成谁都不会善罢甘休。臣认为,朝廷理亏在先,加上大兵压境,还是答应他为好,先把这个难关度过去再说。”
崇祯不甘地说:“本朝的藩王都没有这么大的权力,就算是永乐朝以前,藩王也不过是管辖封地的军务。若是答应了他,朕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
“陛下不如换个角度来想。如果以区区总兵之职干涉地方军、政事务,确实让朝廷颜面无存,天下人都知道是朝廷奈何不了一个地方武将。可是为什么不反其道而行之,给他一个足够的名份呢?”
崇祯有些茫然,“名份?什么名份?”
温体仁正色道:“臣认为,陛下可将夏天南论功行赏,并公告天下,授权其节制三省兵马并协管政务,树立为抵御鞑子和流寇的典型,号召天下文武官员以其为楷模,鞭策自己,勠力同心,共抗外诲,中兴大明!如此一来,朝廷便可化被动为主动,从被胁迫变成了主动封赏功臣,保住了朝廷的颜面。”
崇祯听得一愣一愣的,这番话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丢了里子,却保住了面子,不过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他下意识地问:“已经拟封其为平南侯加太子少傅了,还怎么封赏?你说的名份到底是什么?”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