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弹劾案”案中,那些人大喊特喊道:“查胡宗南以师长进驻陕甘,荐至专驻,
地位不为不高;界以防共戡乱之事权,责任不为不重;军政大权一手操持,大小军官由
其委任,倚界不为不专;关中控制延绥,绾毅陇蜀,俯视中原,有若建瓴,形势不为不
要;平时养兵四十五万,部队不为不多;新式武器占全国三分之一(各仓库所储,其数
尤多),配备不为不精;国家所给饷项未欠丝毫,地方供应粮秣十足输纳,加之临时征
而又征,借而又借,军需不为不裕(国防部、财政部、粮食部,田粮处皆有账可查);
三十七年冬春两度征调,西安省垣,挖掘三五丈深宽之壕沟一百六十里,沿壕一带炮垒
相望,即其司令部四周,莫不修筑工事,用民不为不劳(三十八年五月十八日退出西安
时,民工尚在机场周围工作);自驻军西北以至放弃,将近二十年莅事不为不久……”
若果不以人废言,他们这一大段说胡宗南的话,都是事实;而且文章也作得铿锵可读,
足供欣赏。
那些“监察委员”于数落子胡宗南一番之后,还引经据典一番,说:“荆吴之争,
子囊以众寡不敌,全师而遁,恐人效尤,自请伏剑,楚君从之,以成其义。”意思是:
胡宗南既已“丧师失地”,那就应该自杀。这类事情,不过是湾官场中,因派系利害之
争而演成的滑稽戏。原因是,胡宗南在蒋面前一向特别得宠,有些人便怕他逃到台湾之
后,会夺去他们的地盘,是以给他先来一顿棍棒,造成所谓“社会公论”和压力,作为
抵挡手段罢了。
无论从哪方面看,胡宗南在蒋介石将领中,都带有代表性。在向蒋介石学步方面,
胡宗南更具有典型性。所以,在结束本书之前,不妨再谈谈这个人的种种情形。
抗战末期,在蒋介石的军事官员中,流行着“陈胡汤”之语。陈者,指陈诚;胡者,
指胡宗南;汤者,指汤恩伯。盖经过八年抗战,蒋介石在军队中,已将非嫡系部队消灭
渐尽,主要只留下了这三大系统的部队。别的方面,即使还保留着一部分力量,但蒋也
想借所谓“整编”之名,而加以并吞,以致引起了若干残存的地方势力的反感,是故
“陈胡汤”一语。意含讥刺,且带着悻悻与不平。
蒋视此“陈胡汤”为保身救命之汤。而在这三味补药之中,胡宗南这一味,又特别
为蒋介石所珍爱。因为胡既是黄埔出身,在抗战期间,又一味注意于反共,悉力包围陕
甘宁边区,视共产党尤甚于日寇。胡也惜此而保存实力,扩充实力。为蒋家天下作长远
之谋,君臣之间,特别相得。原因胡宗南与特务头子戴笠勾结得极为紧密,外则重藩,
内由阉卫,互相沟通入彼此支持,更使胡宗南在蒋介石集团中,宠固权专,为陈诚、汤
恩伯所不及。
在解放战争中,陈、汤部队之被完全消灭,也在胡宗南部队之前。等到胡部全归瓦
解之时,蒋介石在大陆的政权,亦已到了最后结束之日。就这一点来看,又可以说蒋存
则胡存,胡亡亦蒋亡,关系也特别密切。从胡宗南在黄埔第一期毕业后,即编人教导第
一团充见习官,东征之役,才得任重机枪班班长,北伐军兴,即次第以营长、团长升为
师长。抗战发生后,实在没有打过多少仗,却又被蒋介石升为十六军团军团长。他在河
南吃了败仗之后即退到陕西去,蒋又令他扩编军队,成立三十四集团军,由胡当总司令。
数年之间,又将军队再扩为三十六、三十八两个集团军,。而他也由集团军司令晋升为
战区司令长官。除陕西一省之外,并将实力伸展到河南、甘肃和新疆,在整个西北的蒋
统区中,不但手握兵权,而且控制省政,乃有“西北王”之称。就这样,胡宗南以抗战
为名,反共为实,在蒋集团中,成为发展最快的一个,也成为蒋介石最宠信的一个。蒋
介石甚至把“二太子”也放到他的麾下去。使不少人望之眼红,羡之为“异数”之臣。
这个“异数”之臣,不但一切惟蒋之命是从,在生活表现上,也处处以蒋为模仿对
象,蒋爱装模作样,他也爱装模作样。甚至蒋喜欢其部下称之为“先生”,他也一样喜
欢其部下称之为“先生”,于是南京有“蒋先生”,西安也有“胡先生”,被称者恬然
自安,称之者亦恬不为怪。有其“校长”,亦有其“学生”,胡宗南这个“学生”,学
蒋介石竟学到十足。
蒋介石流氓出身,却随时随地要作伪君子。胡宗南也有这种德性,在蒋系军人中,
时时要显得与众不同。甚至在结婚问题上,也要吹一番“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尽管
在私生活上暗里胡来,发现之后拒见生身之父,但表面上却装得象个正人君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