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摇头道:“大书法家的话虽有道理,不过朝中官员对永年一直都抱有成见。有机会弹劾永年的话,那些言官、重臣绝对不会轻易放过。朝中官员的目的不仅仅是想打压永年,最关键是想把海关总署掌控在手中,这是朝中重臣心中的想法。毕竟海关总署对于朝中官员来说貌似是块肥肉,诱惑力真的太大。谁掌控的海关总署就相当于手上拥有一定的实力。”
房玄龄的分析是对的,开始时皇帝虽给姜松一个正五品的官职,朝中官员有的心中是妒嫉,却也没有当一回事。毕竟上书房行走这官职有点不沦不类,手中没有任何的实权。后来从姜松被皇帝委任为海关总署的负责人后,朝中重臣就开始上奏皇帝,要求更换海关总署的负责人,说姜松岁数太小,怕办不好事等之类的借口。
海关总署不仅仅是税上的钱有一半可以自主支配,这个诱惑力太大,朝中官员都眼红,这是傻子都明白的。这权力大得连户部尚书都眼红,更别说其他朝中官员了。如果再加上海关巡逻队的力量,朝中官员更是知道掌控在手中的重要性和好处。
“老大,玄龄兄,海关总署咱们暂时就别想了。如果不出错的话,估计海关总署的负责人早就更换了。幸好咱们老大提前做了准备,否则真的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黄舍人听后惊呼道:“克明,不会是你瞎猜测吧!皇帝可是答应永年老弟说不会轻易更换海关总署的人选。难道皇帝真的会乘永年老弟远航时下手?”
杜如晦的猜测和姜松心中的猜测一样,毕竟这事早在出海前就分析研究过,也做了必要的准备。研究这类事时,姜松当然不会让黄舍人参加,姜松对太监没有任何的信任感,觉得太监的心理太变态,都不是好货。历史上那么多的事,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黄公公,克明的话不是瞎猜,确实有这种可能。你自己也清楚,在洛阳时朝中官员有多少上奏的,不都是盯上海关总署那位置吗?如果朝中官员继续纠缠的话,皇帝也很难压下来。再说了,皇帝也不一定会压,当时皇帝答应我不变动不过是权宜之计,不能太当真。”
杜淹听后惊叫道:“老大,你的意思是咱们今后只有乖乖的帮皇帝做远洋贸易了?”
“执礼,远洋贸易不论今后皇帝是否继续进行,我都会派人长期坚持下去。至于咱们今后的仕途现在无法预测,只能是返回洛阳后再看情况。当然,到时候如果你们有更好的去处,我不会阻挡你们,你们可以随意。”
第267章 未雨绸缪
杜淹、韦福嗣二人被皇帝流放多年,好不容易赦免出来做官。一下子听说是要长期从事远洋贸易这样的事,心里肯定是郁闷的。毕竟在他们的眼中远洋贸易再赚钱,也仅仅是名商人,在社会上是没有任何地位的,更别说什么前途。这一次说是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后就不一样,是十足的商人的行为,不着急才怪。
“老大,我不是那个意思,象克明所说,咱们身上都有了你的印记,还离得开吗?现咱们真的是荣辱与共,只有团结一致才有前途可言。”
这到是人话,也是实话,姜松名声极臭,不论在朝中还是在儒林人眼上中,姜松都是大逆不道之徒。所行之事都是背经离道,是儒林人士非常不耻的行为。身上印有姜松的记号,谁还会重用,回到洛阳后儒林人士见到都会离得远远的,生怕沾上邪气呢?
“执礼放心,远洋贸易是会长期经营,不需要你们在坐的继续参加,到时候我会安排其他人操办此事。”
“老大,如果皇帝把海关总署交给其他人负责,还继续让你负责远洋贸易方面的事,这要怎么办呢?”
姜松微微一愣!这事姜松还真没有考虑过,要不是杜如晦提醒,返回皇帝后真会抓瞎。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虽然太子上位,面对巨大无比的回报,其诱惑力挺大的,搞不好太子还真会继续让姜松负责从事远洋贸易。
房玄龄道:“永年,克明说的很有可能发生,你得有思想准备。最好是事先想好应对之策,别到时候应对时出什么问题。”
房玄龄是最清楚姜松想法的人,二人间谈论过很多敏感的话题。清楚姜松不可能性长期经营远洋贸易。
“你们大家考什么想法?”
“老大,当然不能答应。要让咱们继续负责组织远洋贸易,就必须把海关总署抓在手中。不能是咱们受苦受累,让其他人白抢便宜。如果是老大一直从事远洋贸易的话,不利于今后的发展。这事如果时间做长的话,会给朝中官员认为老大就只能从事远洋贸易,其他方面都不会。就会把老大你当成一名商人来看待,这事坚决不行。”
姜松没啃气,杜如晦说的没错,商人的地位真的太低。就算是此时的杜如晦他们,家中同样有商队,这次也派人参加了远洋贸易,心中还是同样看不起商人。这是世俗观念、传统观念,不是一天二天就能改变的。
“老大,现在海关总署的位置是什么情况不清楚。不过就算是此时被皇帝安排其他人占据了,咱们也不用担心。毕竟都事先预想到这样的事会发生,都做了适当的安排。如果是皇帝要让老大继续主管远洋贸易方面的事,就可以提条件,要求海关总署必须掌控在手中。皇帝看在钱的份上,说不定会同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