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明末求生记_自身小卒【完结】(30)

  想到这儿,志文干脆也不看书了,站起身,从前院开始,一处处仔细查找。

  整个宅院不大,志文花了大半个时辰也就找遍了,没有发现,不是富贵人家,一般人不会弄个地下室。

  志文不甘心,又拿了把小锤,把几个房间的墙壁、地板敲了个遍,也没有哪儿是空心的。

  到厨房的时候,终于有了发现。

  在灶台的背后,向上是烟囱,而下面,是一块敲上去,会发出回声的青砖,撬开青砖,露出了很小的洞口,成年人很难进去。

  志文和囡囡趴在洞口边看了一下,是个不大的地下空间,藏下四五个人绰绰有余,还细心地修了道阶梯,估计是前任主人用来存粮的吧。

  洞口设计得很巧妙,被灶给遮住了一小半,另外一半用青砖合上后,真是让人不易察觉。

  志文这下终于放心了,真有什么事儿,他可以迅速地把囡囡藏到这个地洞里。

  郑三夫妇当天晚上没有回来,志文有点担心,事情看来不太顺利。

  直到第二天下午,志文娘才一个人进了院门。

  “娘,爹呢?”志文见郑三没有跟着进门,问道。

  志文娘没有答话,拉着他和囡囡的手,进了堂屋。

  “我和你爹在县城外遇上你伯祖父一家人了,”志文娘说着,“他们在城外搭了两个窝棚住着,还是你爹眼尖,远远看见就上前去了,让我先回来。”

  “看来他们也是出来逃难了。”志文娘叹口气。

  “那姥姥姥爷他们呢?”志文不想谈这家人。

  “他们啊,也逃难去了。”志文娘脸色更差。

  “啊,姥姥姥爷在城外吗?要不叫他们来这儿住吧。”囡囡在旁边说话了。

  “不在城外,只知道他们逃难走了,不知道去哪儿了。”眼泪无声地顺着志文娘的脸颊流了下来。

  “我和你爹今天城里城外的找了大半天都没找到。”

  原来志文娘他们赶到丁家村,发现父母一家人去楼空,左邻右舍也是走得没人了,想打听都找不到人。

  好容易找到村里的一家大户,管家告诉他俩,他们父母一家将田地卖给他家老爷后,就收拾行李出村逃难了,只有祖屋没卖。

  当晚,郑三夫妇在祖屋草草歇了,第二天赶回县城,里外找了大半天都没找到,反而遇上了志文伯祖父一家。

  “看来,他们是往东边逃难去了。”志文娘幽幽说道。

  “姥姥姥爷是一大家子出的门,又带了粮食,”志文分析道,“一时不会出什么事儿的,娘,你就别担心了。”

  东边?陕西东边应该是黄河,这方向比南下好,过了黄河就出陕西了。

  第21章 郑三很忙

  PS:万分感谢书友寻觅你莲君的推荐

  当天很晚,郑三才回到家。

  边吃给他留着的饼,边说着情况。

  “你伯祖父他们逃难出来了,这蝗灾一起,什么庄稼都保不住了。”

  “马上还得纳粮,留在村里就真没活路了。”

  “只好拿那几亩地,向秀才老爷换了些粮,跑到县城这儿来了。”

  “爹,那咱们住哪儿,你是怎么和他们说的?”志文插话问道,还是怕被这家人给惦记上。

  “我自然还是住土地庙,你们娘三儿,我说土地庙住不下了,也不方便,找了个朋友家借住着。”

  还算聪明,志文暗想。

  “你爹我没那么傻。”郑三斜瞥了他一眼,看破了志文的小心思。

  “爹,娘,要不咱们也走吧。”志文突然说道,情况越来越严重了,还是尽早离开陕西为好。

  另外也不待见郑四这一家子人,这又弄在一起,不好说就生出什么事来,惹不起就躲吧。

  “走,去哪里?”郑三皱皱眉头。

  “嗯,要不我们也往东去吧,看能不能追上姥姥姥爷他们。”志文故意不说目的地,只提姥爷他们。

  “他爹,你看...”志文娘有点动心了。

  “志文,你怎么想的,给我说实话。”郑三说。

  得,不好蒙,那就实话实说吧。

  “爹,娘,你们看,现在九月,逃难的人这么多,这粮价是越来越贵,而今年铁定是绝收了,再过几个月,还有粮没粮都不好说了。”

  “说的有点道理,不过,朝廷应该会赈济的吧。”郑三将信将疑,“到时候一开仓放粮,这粮价不就下来了。”

  “到现在为止,朝廷赈济过吗?”志文知道,不是不想赈济,而是没钱。

  志文大体对明代有个模糊的了解,这赈灾的粮食,北方是没什么富余的,得从南方通过运河运到京津一带,再人推马拉地运到陕西,钱粮耗费巨大,时间也会拖得很长。

  这崇祯一朝,对陕西,应该是没有进行过有效地赈济,否则也不会亡于西北了。

  “现在城外就是一些员外,自发地施粥,”志文接着说,“可这蝗灾一起,富贵人家开始外迁,施粥的都少了。”

  再呆在这儿,就是等死啊,志文想了想,还是忍住没说。

  “唉,今冬要是能下场大雪,或是开春落几场雨,明年就有希望了,靠着老爷们的施舍,自家的存粮再紧巴紧吧,兴许就熬过去了。”郑三叹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