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大唐军队每一次战斗都有很大的死伤,有着无数的伤员需要救治,就像这一次吕涵阳使用了足足三百枚的祛病符篆,并且搭配成为符阵,才救治了那些重伤员。
此时大唐军中依旧有着很多的轻伤的士兵没有得到救治,就只是简单的包扎起来而已。所以要供应军队实在是不大可行。而吕涵阳也不可能每次出征都跟着跑一趟。
这一次主要是北伐突厥是背水一战,大唐休养生息还没有恢复元气,不能够出任何的差错,所以吕涵阳才来了,毕竟经过前隋末年的动荡之后,中原人口凋敝,经不起大规模的损伤了。
主要其实还是吕涵阳觉得这一次草原上的三族对立的情况太过于诡异,他觉得其中并不像得知的信息那样明了。
唐朝的这些武将也是有这样的感觉,所以他们是步步推进的,但是却依旧被草原人有心算无心给推到了包围圈里面。
伤员处理完毕,已经过去了三个时辰,重伤变成轻伤,而当场死亡的却没有办法救活了。所以这一战,大唐军队胜利了,付出了八千条人命之后,取得了一场大胜利。
不过这一场胜利却没有任何将领愿意出来领取这个功劳,甚至感到羞愧,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和敌人大战过,不过是对射了一场,结果还死了八千多人。
所以这一仗最后只是说了一句:狼山大捷,杀敌二十万。至于是谁杀的?这一点军报之中没有书写进去,因为这是军队的报告,吕涵阳不是军中之人。
反而是李靖和李绩在传递大捷消息的八百里加急的红翎急报之中上了两封奏折详细的记录了这一次事情的始末。
而在军队准备这一切的时候,吕涵阳也恢复了一部分的真元,然后开始在储物戒指之中取出了几张玉石符篆。
这是在玉山修路的时候剩下来的,当时将玉山的那一条山路抬升起来,使用的就是这种符篆。此时用来解决大唐军队被困在湖心岛上面的困境,是最合适不过了。
直接一道土黄色的光华流转,然后从吕涵阳站立的位置直接朝着湖对岸延伸出去,在这一条光华之下,一阵阵的大地颤动的动静传出。
这是下方的土层被抬升起来,形成一条堤坝。直接贯穿了整个环形湖,就像是这个湖泊的直径一样,贯穿始终。
也将整个湖泊一分为二,整个堤坝宽有三丈,和玉山的那条路一样宽,也是吕涵阳的剑气一样的宽度。
大地一阵晃动之后,整个堤坝形成了,而且是夯实无比,就像是岩石一样的表面,丝毫不怀疑大军行进会造成破坏,从而发生危险的可能性。
当然在大军过后,这条堤坝吕涵阳会打上几个洞,毕竟两边的水流不流通的话,恐怕会造成整个湖泊变成死水。
整场战斗加起来不过是五个时辰不到的时间,大唐军队开始从环形湖出发,朝着草原深处挺进。
第151章 扩土千里
草原上,大唐军队正在行驶,这个时候,骑兵就成了主力。
而步兵则是回到了狼山山脉以东,配合程咬金攻打梁国,在另一边程咬金和尉迟恭已经差不多把梁国与伪隋拿下了。
此时草原上千里奔袭,步兵跟不上行军速度,根本排不上用场了,倒不如让他们去梁国那边捞一点军功,不然出来一趟没个收成也不是个事儿。
而且辎重粮草什么的,李靖也通知了后勤总管,时任灵州刺史的杨慈新,这位是前隋皇室,当然现在是李唐臣子。
出生于弘农杨氏,按照辈分还是杨广的堂弟,只不过这个亲有点远,所以在争斗过程之中受到的波及比较小,现在也是四品高官。
从岭南调集的粮食,一路往北大多数都运到了灵州这个地方,由他和当地折冲府进行护卫,然后大军出征之后交给军需官。
只不过杨慈新得到的圣旨征调,成了后勤大总管,虽然说还是和军需官打交道,但是却也在李靖那里挂了名。
李靖这一次就通知到了他,让他将辎重粮草全都送到程咬金那方,并且步兵四万人已经转移到梁国阵地了,他们这边的骑兵不要粮草了,直接突袭草原。
这一次李靖他们从大唐带来的马匹是经过专门挑选的,大部分都是母马,为什么呢?因为考虑到进入草原战斗的时候,后勤线实在是太长,若是接应不上的话,也可以用马奶充当一下。
为了这一次的战斗的准备,李二可以说从泾阳大战之后,就一直在暗中做下了,不然哪里会有这么多恰好还在哺乳期的母马来?
不得不说,李二确实是一个报复心很强的皇帝,在武德九年突厥打到了泾阳城,他这一次其实就是准备报复回来,哪怕按照原本的计划进行下去,他也有后手。
在侯君集出京之前,他就给过这个忠心马仔一道密旨,若是草原上的事情平定了,按照既定的计划,三族达成平衡,也要侯君集去草原三族的王帐耀武扬威一番。
可是没想到草原三族居然是给大唐设计了一个圈套,这一下不仅仅是侯君集要去了,就连李绩和李靖都下了狠心,准备真的要给草原上的这三个游牧异族一个教训。
甚至借着这一次的行动,直接将草原三族给纳入大唐统治,彻底的消灭突厥,回纥和薛延陀的统治能力。
现在是草原三族最为空虚的时候,而且在西面的西突厥,随时都有可能挥军东进。与其便宜了西突厥,还不如大唐直接出手呢。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