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路嗣恭、王缙、崔圆、李揆等人先后站出来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观点之后,其他朝臣们也纷纷站出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秩序上很良好,没有出现大吵大闹的情况、互相撕打的情况,两个殿中侍御史一直在盯着呢,谁敢在这种场合下不顾礼仪?赵子良召开这样的朝政会议已经有多次了,朝廷大臣们以前在朝堂上吵吵闹闹的现象得到了纠正。
这次朝政会议在如何处理李忠臣淮西官员、将校和邓州官员将校的事情上,出现了多个不同的意见,而且朝廷大臣们围绕这些不同的意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真可谓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这件事情上,赵子良原本以为朝廷大臣们的意见应该很统一,不会出现意见完全不同的情况,但是现在的情况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有不少大臣认为杀李忠臣当然是没问题的,他本来就该死,但是留着李忠臣要比杀了李忠臣对朝廷有利得多,这个建议居然被不少大臣说得理由充分、理直气壮,赵子良想想也觉得颇有道理,但是仔细一想却又不是那么回事。
赵子良听完所有人的意见后说道:“看来诸位大人们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态度意见不统一,各自也有各自的道理。本王一时间也不好做出决定。这样吧,诸位大人先回去,本王再考虑考虑!”
“臣等告退!”大臣们行礼后依次退出了王府。
王府幕僚们留了下来,赵子良问道:“你们对此事怎么看?李泌,你先说!”
李泌站出来拱手道:“大王,微臣认为应该还是进行区别对待比较妥当,梁崇义已经死了,他的家眷怎么处理?按照大唐律例,梁崇义应该被诛九族,妻女被冲入宫中做杂役,诛九族也是应该的,不过如果能赦免他的妻女,应该能为朝廷和大王赢得不少名声。梁崇义和李忠臣的心腹应该被问罪处死,至于其他官员和将校,在这次平叛过程中有功劳,应该予以奖赏,至于是否提拔和封爵,这就看大王的意思了。最后一点,如何处理李忠臣的问题,微臣认为如果不杀他,朝廷在日后对其他藩镇进行削藩待会会减轻一些阻力,但是却同样会给朝廷带来更多更大的麻烦,从长远来看,弊大于利!”
赵子良听了李泌的话之后脸色表情没有任何变化,他看向高尚:“高尚,你说呢?”
高尚站出来拱手,他没有说处理意见,却说起另外一个话题:“大王,权威这个东西不是实质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于百姓、官民的心里,世间最大的权威当然是朝廷的权威!朝廷权威要建立起来不太容易,要经过一代甚至几代贤德英明的君王和朝廷大臣们的苦心经营,而它要减弱和消失却很容易,只要君王和朝廷有一次重大失误,朝廷的权威就会减弱!”
赵子良没有打断他,任他继续说下去。
第1050章 处置(2)
高尚说完这些,果然把话转到了对李忠臣的事情上:“如今李忠臣就在臧希晏的军营之中,要不要杀他,也就是大王一句话的事情。留着他固然可以让他发挥一丁点作用,也可以削弱其他藩镇抵挡朝廷的决心,但从长远来看,不杀他是对朝廷权威的一种损害,这种损害是可以看得见的,因为藩镇大将们很快就会发现原来造反居然可以不死,还可以继续做官,继续活得逍遥自在,那些有兵权又有政权的节度使们岂不是撒欢的起兵造反?如果能够成功,他们就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为所欲为,如果失败他们就投降,照样坐着官、喝着茶、玩着女人。朝廷日后对各地藩镇起兵造反肯定是接应不暇,到处疲于奔命,一旦有一处叛乱平定不了,那么其他藩镇就会揭竿而起,真到了那时候,朝廷政令能抵达之处就会越来越小,朝廷就会变得名存实亡!”
十二月初一,朝会在太极殿举行。
赵子良对众臣道:“大唐想要复兴,就不能有藩镇割据的局面,不能有藩镇不听朝廷诏令、不服朝廷调。任何割据称王、不服朝廷管束和调遣的藩镇都必须受到严惩,绝不姑息,这个是原则问题,不容商量!否则的话,朝廷的权威就会一朝丧尽,从此国将不国!现在实际成割据之事实的主要是河朔三镇和西川崔宁,若是他们现在主动交出兵权、来朝觐见、听从朝廷的安排,本王还可以免除他们犯下的罪过,但若是等到朝廷大军前去征剿,他们再想投降归顺,本王也不会接受。朝廷若是发兵,也不会在乎他们的抵抗是否坚决,总之是要剿灭干净,一劳永逸!因此,关于李忠臣和他的心腹、梁崇义的心腹及其家眷、邓州和淮西的官员将领的处置办法,本王经过连日来思索,最终已经有了决定!”
“诛李忠臣和梁崇义之九族,男丁全部诛杀,一个不留,全部就地处决,由刑部派人执行、大理寺和御史台派人监督、验明正身,在执行过程中,无论是执法者还是监督者,谁出了差错、徇私枉法,本王就杀谁的头、抄谁的家!”
“查抄李忠臣、梁崇义及其九族家产,充实国库!其女眷可以免罪,但必须接受当地官府的监督,不准擅自离开居住地,允许她们择人再嫁,但男家不得是官府中人、更不能是军方将校,每隔五日必须去官府报道一次!”
“梁崇义和李忠臣的心腹幕僚、麾下心腹将校,只要是在这次平叛之战中没有及时反正的,一律诛杀,但只止于此,其子女家眷和族人无罪!”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