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过境时,刘备命大军缓缓而行,一再让军法官传令勿得践踏田地,勿得侵害百姓。青州军向来就是纪律森严。大军到处,秋毫无犯。百姓更是喜欢,纷纷夹道相迎,又有乡间老者,各具果酒来献。
刘备见了这些须发皆白的老者,慌忙翻滚下马,亲自来迎。无论在汉时也好,在后世也好,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早已深深融入了汉人的骨子里,从来未曾有变。面对这些耄耋老人,刘备实在是摆不出州牧的架子。
刘备扶起这些老者,一一问好,又使左右赠之以杖、赐之以绢。老人们激动得心潮涌动,老泪纵横。一个劲的喊道:“好,好。”
百姓们见刘备和蔼敦厚,一如传说中的仁德。纷纷下拜,口称使君。刘备不得不一路缓步而行,时时拱手以礼示意。沿途欢呼声不绝于耳,直到许多年以后,有幸目睹并参与此次事件的人都已经垂垂老矣,仍在家中滔滔不绝的说给子孙听。后世有诗赞曰:“袁术为祸乱纷纷,杀气三时作阵云。至今凭吊江淮地,父老犹忆刘使君。”
兵临东海,麋竺、陈登与陶谦二子陶商、陶应出郯城三十里郊迎。刘备携了麋竺和陈登两人双手,同时登车,道:“吾于临甾,闻子仲、元龙大名久矣。今得一见,吾心甚悦。”
又令大军屯于城外,只与众将率数百亲军随麋竺、陈登等人一道入城。
麋竺是自己的铁杆支持者,历史上刘备被赶出徐州,麋竺竟然散尽家财、抛弃祖业来追随刘备,一路从徐州到荆州,再到益州。可谓是荣辱与共,生死相同。陈登,虽然因个人原因在自己失败后不再跟随,但自己在徐州时,他也是倾尽全力来相助。这两个人,如今终于还是归在自己麾下了。
刘备在好言安慰了陶商、陶应之后,便问麋竺与陈登道:“子仲,元龙,我方来徐州,不知此地风俗,我欲表子仲为琅琊相,元龙为东海相,分镇两地。还请二位为我分忧,使我无后顾之患,得以率军前向,以讨袁贼。”
麋竺和陈登互望一眼,陈登开口了。
第三百零六章 徐州局势
刘备本来就是陶谦相托徐州的指定对象,他如今来了徐州,自然是要奉他为主。而且刘备一来,就表明态度,徐州士族不会遭到打压,会继续重用。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见刘备问及徐州形势,陈登便开口道:“主公,曹操麾下镇将夏侯渊撤离时,将钱粮几乎搬空。如今二郡府库空空。且夏侯渊引军西走戚县,与鲁国兵将一道合击沛国,彭城国相乃孙坚部将程普,见夏侯渊出兵击沛国,亦出兵相助。不知主公欲举兵向何方?”
刘备想了一下,立马就反应了过来,既然兴兵讨贼,那么孙坚和袁术都是自己的打击范围。如今曹操和孙坚大战,要是自己出兵彭城,那么就是间接相助曹操。刘备心想,豫州就先让孟德和文台去打好了,自己先火速平定下邳和广陵,然后兵发九江直捣袁术老巢这才是正经。
于是便对陈登道:“元龙,擒贼先贼王,我欲先攻下邳和广陵,而后南图袁术。暂时却是顾不上彭城了。”
陈登听了,心想,看来主公和曹操的关系,也没有传言中的那般紧密嘛。于是便和麋竺二人,分别与刘备细说徐州之情况。
徐州,辖郡国五,县六十二。治郯县。经过黄巾之乱以及后续多年大大小小的各种叛乱,在册丁口仍然逾二百万。光是东海和琅琊两国二十六城,人口就有百万。陈登和麋竺缓声做着汇报,只听得刘备是双眸精光四闪。他还记得他刚到青州时,点计丁户,人口也只有一百多万,二百万不到。直到后来他又是减租减税,又是授田,又是开荒招纳流民,又是鼓励生育,到如今,也不过三百多万人口。这东海和琅琊两郡国竟然就有丁口百万。果然是天下有数的富庶之地啊。
徐州能有如此局面,一是得益于黄巾军主力战场不在徐州,而在豫、冀、兖、青诸州。二是这些年有陶谦在勉力维持局面,使得徐州不致于太于混乱,于是吸引了不少人从中原到此避难。所以徐州人口,才能保持这么多。不过,与汉桓帝永寿三年那次人口大普查时期的徐州相比,人口又少了近百万,而这一切的变化,也不过是短短四十年罢了。
四十年时间,光一个徐州人口就减少近百万,想想天下十三州部,刘备不禁不寒而栗。连年征战,害死了多少人啊。
琅琊与东海新得之地,夏侯渊又把两郡抄了个底朝天。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关系了无数人的吃饭问题,刘备自然不敢怠慢。这个时候刘备也顾不上出兵了,连忙发文荀彧,让他筹措粮草,尽快运送到东海来,用来投放市场,稳定人心。据麋竺汇报,这几天米价已经开始上涨了,这还是他拿出自己家的积蓄在维持的结果。不然,涨得更快。
陈登又劝刘备,让他暂时不要去动两郡国的守令,一切如故,待到平定江东后,再来整肃不迟。刘备本来就没打算在这个时候考虑人事方面的问题,对陈登的谏言,一一允之。
此番南讨袁术,刘备想着东海有个允文允武的陈登,就没想着让荀彧随军,而是留荀彧坐镇青州,托以州事。自己出征在外,而卢植远在辽东,青州乃根本之所在,没有荀彧坐镇后方,刘备有些不放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