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久,张昭来见:“主公,人手不足矣。”这一路,又是要平乱,又是要赈灾,刘备的中军本来就没多少人,这一撒出去,身边就更加没人了。现在刘备又让他们把沿途的尸骨给填埋,这哪里忙得过来。
刘备道:“军中人手不足,便去征用流民。定要将尸骸焚后深埋之,以防疫病。”刘备对这年代的卫生状况,那是抓得格外紧。因为你不严格点,指不定哪天,突然瘟疫便开始肆虐横行了。以这个年代的卫生水准,一但爆发瘟疫,规模便小不了。到时又是处处乡村如鬼冢。
张昭也知道曝尸于野,容易引起大疫。于是便听命而去。流民们跟在刘备军后,一路混吃混喝,忽然,一个校尉带了一伙人到了流民队伍跟前。道:“主公有命,征募青壮,从募者食管饱。”
话音方落,一群人扑至校尉跟前,嚷嚷着自己应募。生怕落于人后。校尉后退半步,腰刀抽出半截来,喝道:“排队!妄动者斩!”
在军士的虎视眈眈下,流民们强压住冲动,乖乖的排队应募。校尉命书吏一一选拔,募得青壮八百。于是分为两营,分使军吏领了听众张昭之命,去挖坑埋尸去了。
到得饭时,青壮吃了个大肚朝天,想起之前校尉管饱之言,方知非虚,于是欢声动天,纷纷感激刘使君活命之恩。
这群人,有活干,又能吃饱,还能省些出来给家人。便再无他念,老老实实随着刘备大军干活。
忙乎了差不多一个月,刘备才把整个彭城国给厘清。该杀的都杀得差不多了,该抚的也都安抚了。路上的残尸也清理得干干净净。整个彭城又恢复了几分生气。于是刘备便表张昭为彭城相,以国中政事相托,又使刘恪兵屯广戚,盯着沛国的一举一动。
沛国基本上也乱了,鲁郡袁忠兵败沛县,保走相县,结果又被彭城相程普给一竿子打蒙了。程普带兵往汝南和孙坚兵合一处,只剩下沛相舒劭独自维持,带着一支老弱之兵以抗曹操。
袁术境内丧师失地,又大战连连,于是遣人至舒劭处求粮。舒劭见沛国百姓离乱失所,心道与其把粮给袁术去让他打不可能赢的仗,或者沛国不保,为曹兵所得,还不如把粮食分给百姓,以活人命。于是竟不从袁术之命,而分数万斛粮于百姓。
袁术闻之大怒,囚车至寿春,将斩之。问舒劭还有什么话说没有,舒劭道:“知当必死,故为之耳。宁可以一人之命,救百姓于涂炭。”
袁术听了,亲解舒劭之囚,牵其手而叹道:“仲应,足下独欲享天下重名,不与吾共之耶?”于是赦舒劭之罪,还留寿春。又使大将张勋率兵守沛国南部。
刘备在彭城,政事托于张昭,又使卢敏在国中张贴布告,以求贤士。有人见了刘备招贤榜,又想起一路行来,所见所闻,由衷叹服,道:“刘玄德,真吾主也。”于是往投刘备府中。
刘备闻有人来投,出门迎之。只见在亲兵的带领来,一个大汉正走进府来。但见那汉子身着青袍,腰系革带。浓眉大眼,面黄微须,行走间步步生风。刘备暗赞道,此人精神抖擞,必是威猛好汉。
只见那大汉见了刘备,远远抱拳一礼,弯下腰去,宏声道:“汝南陈到陈叔至,久慕刘使君大名,特来投奔。”
刘备心里就哎呀一下,陈到终于出现了么。于是忙上前扶了起来。把臂牵手道:“吾意欲匡正天下,共扶汉室,叔至真义士也。有叔至相助,何愁大业不成?”
陈到虽然自许非常人,但刘备此时麾下名士如云,猛将如雨,能得刘备如此礼遇,顿时心潮涌动,感激不已。思道,久闻刘玄德礼贤下士,宽厚待人,斯言果不虚也。
历史上的刘备,论及人品私德,真正是受天下人所推崇景仰的。他征战一生,颠沛流离,却从未有过屠城杀俘的记录,反观曹操等诸侯,杀人放火如家常便饭。而刘备一生所坚持的,便是: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刘备逝世,给儿子留下的也不是如何治国如何施政用人。只是托孤给诸葛亮,然后告诫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样的一个人,他的光辉品德为后世赞叹千年。而现在的刘备,早就打算着要做得更好。
历史上的刘备喜欢动不动就与人同榻而卧,以论国事。现在的刘备一样也喜欢,反正他读书的时候睡了多年的宿舍,上下铺也好,大通铺也好,都睡过。一点都不介意再回味下当年的生活。于是荀彧、关羽、张飞等等,都曾不止一次与刘备同榻而卧,抵足而眠。
今天,刘备以礼相待陈到,把臂同入庭中,陈到见刘备对自己如此亲厚,立生效死之心。
刘备也是连连打量这个历史上曾统领过自己白毦兵的将军。季汉辅臣赞说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这么一个仅亚于赵云的猛将来投,叫刘备如何不喜欢。
现在他的地盘是越来越大,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当晚,刘备大开宴席,为陈到引见帐下诸臣。
第三百一十三章 下邳之战
陈到原来也差不多是这个时间,在历史中的刘备领豫州牧,兵屯沛国的时候,来投奔刘备的。现在豫州和汝南乱作一团,陈到自觉学了一身本领,却不能保境安民,甚是惭愧。闻刘备南来徐州,以讨汉贼,于是自汝南来投。希望能在刘备帐下效力,以建功业,而不是荒废时光。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