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恢固辞而不往。家中不解,其私谓家人道:“天下乱起,诸侯并立,袁氏虽然势大,然宗室尚存。刘焉、刘表、刘虞、刘备等,此皆世之俊秀也。而袁氏心思难测,今若仕袁,日后凶吉难知也。”遂不去。
后果然袁术称帝,被刘备扫灭。袁绍又北侵幽州,复被刘备逐之。家中知温恢自有打算,却也不再催其出仕了。
王昶久闻温恢之名,不过他也是在家闲居许久,只曾听闻袁绍征辟温恢,却不知道温恢竟然没有出仕冀州。知温恢在家,不由大喜。遂往见之。
温恢闻王昶来,在书房中一笑,心道时机至矣。便出府相迎。到得席间,分宾主而坐,闲谈几句,温恢便道:“不知有贵客来,有失远迎,却是恢之过也。县令有何吩咐,但请明言。”
王昶比温恢大不了几岁,年轻人都喜欢爽快,便笑道:“久闻曼基之名,吾既来祁县,岂有不见之理?”
“今天子在临甾,大将军已扫平青、徐、幽、并,汉室再兴,指日可待也。并州新定,人心动荡,诸事艰难。曼基才识过人,吾欲荐曼基出仕以助并州,未知曼基肯乎?”
温恢乃道:“恢一介凡愚,幸得县令垂爱,怎敢弗从?”
王昶大喜,遂向王凌举温恢。王凌报并州及大将军府。未几,任命下来,温恢为西河郡中阳令。
第五百零一章 两家南图
冀州的战事还在继续,不过刘备没有再多加关注,而是把心思放在了幽州、并州的未来治理之上。
青、徐二州的郡国守相,都是他一手安排的,可以说经过这些年的施政,已经牢牢的控制了在自己的手中。而幽州和并州,除了任命了二个刺史以外,其他郡国的长官,他却是素未谋面。之前为了稳定局面,他一直按兵未动。现在冀州战事告一段落,也是时候该动一动了。
刚好案比刚刚结束,那么到了年终上计之时,孰贤孰愚,一眼便知了。不过,这并不妨碍刘备现在就开始进行人事方面上的布局了。
未几,大将军刘备下令,命王脩为幽州别驾从事,命田畴为护乌桓校尉,命阎柔为辽东太守。王脩字叔治,孔融所荐,数年间转治二县,其治理政务能抑制豪强,扶助弱小,赏罚分明,为百姓所称道。是以擢升为幽州别驾从事,以辅佐钟繇。田畴字子泰,刘虞之旧臣,好读书,善击剑,熟悉边地情况,历史上曹操北征乌桓他有向导之功。所以刘备命他为护乌桓校尉,使其监护乌桓。阎柔就不用多说了,坐镇北方多年,而黄忠事实上也不太可能再回辽东了,为免辽东不宁,所以遣阎柔去稳定局势,以免胡人坐大。
任命了这三人,刘备心中想道,钟繇还有大用,就算调走钟繇,这三人再加上齐周、鲜于辅等人,也可保幽州无事了。
至于并州那里,军事方面有吕布、张辽、田豫,刘备是一点也不担心的。内政方面,派了王凌去,想来以太原王氏的名声和王允的威望,也足以令王凌打开局面了吧?
袁绍苟延残喘,是时候把目光投向南方了。
当初刘备起兵讨伐袁绍的时候,袁绍便分遣信使疾往曹操、孙坚处,请三家合兵,一道破刘。结果曹操和孙坚都打着小算盘,未曾答应。后来袁绍界桥战事不利的时候,袁绍又三番五次的往曹操处求援,可惜曹操还是没有理会。
不是曹操不想救自己的小伙伴,实在是他与荆州正打得激烈,一时半会哪里还有余力来援袁绍。曹操不救袁绍,袁绍气得在营中大骂曹操忘恩负义。
曹操集团虽然之前对于与袁绍合兵击刘备还是全力攻取荆州这两个战略方向有争议分歧,但一旦决定下来之后,这执行力还是非常强的。
郭嘉就对曹操说过:“兖州地狭,且为青、徐所围。若能得荆州为基业,便是弃了兖州,亦可也。”
对这话,曹操深表认同。兖州是四战之地,刘备与袁绍两个不管谁胜谁负,将来歇过气来之后必定要拿兖州开刀。而荆州又自不同,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又有大江为天险。且溯江而上可攻益州,顺江而下可达扬州,若能得此,他便可以安心发展以图天时了。
所以在决策定下来之后,曹操几乎是倾巢出动。他也知道北方大战,袁绍也好刘备也罢,肯定是没法来兼顾他的。所以也不再保留,尽起三军,直扑荆州。意图在最短的时日里,吞下这块大肥肉。
当年曹操南征,因关羽起兵袭扰沛国、太史慈攻打泰山郡而仓促退兵。但他仍然留了后手,就是留大将曹仁屯守鲁阳。
曹仁字子孝,论武力值他在曹操麾下大将中排名比较靠后,但论起文武兼资,独当一面的帅臣来,他却是数一数二的曹营名将。历史上的他跟随曹操,先后与袁术、陶谦、刘备、袁绍、周瑜、关羽、马超等名震一方的人杰交手。最后在曹魏代汉之后督荆、扬、益三州军事,封陈侯,拜大将军。不全是因为他是曹氏宗族,而是因为他真的有本事。曹丕多小气的人,曹洪当年都救过他爹曹操的命,结果就因为曹洪当年不借钱给曹丕,曹丕上位之后就差点把曹洪给弄死。
当时曹操退兵回去,就对曹仁说鲁阳乃南阳门户,卿且守之,吾必再来。曹仁牢记曹操的嘱咐,把鲁阳打造得如铁桶一般。当时荆州南部反叛,刘表急着要派兵去长沙平叛,却也无力来惹曹仁。等到平定南方,再来解决鲁阳的时候,却是晚了。已经让曹仁在鲁阳立稳足、扎稳根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