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鲜的一个加强营将南朝鲜警察逐出忠武,但未能长期占领该城。8月19日,联合国军海军的重炮火力轰击了忠武,同时三个连的南朝鲜陆战队从巨济岛向城市附近实施了两栖登陆,接着,在海军炮火支援下,又向北朝鲜人发起进攻,将其赶出忠武。敌人在忠武的战斗中大约损失350人,即半个加强营的兵力,余者均撤回晋州。
到8月17日,得到加强的北朝鲜人已经接近第25师防线,并开始进行试探性进攻,一直持续到月底。被北朝鲜第6师称为“积极巡逻”的小规模进攻也在美第24和第35团的防区内出现,其规模多为连级,有时也达到营级。大多数攻击发生在咸安西部的高山区,即“战斗山”、笔峰和西北山地区。在那里,第6师似乎对能够观察到西侧深谷中其补给和集结地区的地形点十分敏感。
三、敌军进攻古南里
很快,敌第6师明显地改变了其进攻轴线,将主攻放在南江以南晋州-马山走廊的北段。基恩将军已将其最强的第35团配置在该地区。有经验的观察家都认为,该团团长费希尔上校是美驻朝部队中最能干的军官之一。他看上去平静,有些羞涩,有着红润的面庞和壮实的身体。他是职业军人的好样板。他熟谙团属武器的各种性能,并精于使用。他部署其部队时就象个机械师。他生性好静,不爱出风头。一位兄弟团的团长称他为“师之魂”。
第35团开始在前沿遍布绊索照明雷,但由于补给不足,他们逐渐无法补齐被敌人触过的地区。对于前沿防御的各连而言,和照明雷同等重要的是60毫米迫击炮使用的照明弹。但这种弹药失效率很高,配发给各团的只有20%还可使用。155毫米榴炮使用的照明弹也供应不足,即使在使用过程中,前沿呼叫与火炮将照明弹射出在时间上亦有差距,往往是部分敌人已渗透进我防区后,照明弹才照亮敌人渗透的地区。
费希尔上校的第35团配属有阿瑟·H.洛根中校的第64野战炮营(加第90野战炮营C连),并得到哈维上尉第89中型坦克营A连的支援。3辆M-4A3型坦克,以火炮的方式从古南里的阵地向中央里实施拦阻射击。另有6辆M-26型坦克以同样方式向横跨南江的宜宁实施拦阻射击。
8月17日黎明前,敌人向第35团的阵地发动了进攻。3时,敌人的炮火开始轰击古南里第1营的指挥所。一小时后,敌人向C连发起攻击,迫使该连两个排撤出阵地,并占领了一个迫击炮阵地。黎明后,B连实施反冲击夺回失地。这样,蒂特的第1营沿古南里以西2英里的诗比堂山的南山脊的战斗打响了。这次战斗持续了五天。北朝鲜人竭尽全力在该地区卷击第35团左翼,撕裂第25师防御。8月18日晨,A连再次丢失阵地,稍后又以反冲击夺回。两个连的南朝鲜警察到达该地区加强第1营右翼的防御。为了对抗敌人的轮番进攻,炮火对第1营实施支援,8月19日夜间,平均每小时发炮200发。
三昼夜之后,第35团的C连和第29团的A连于8月20日晨机动到古南里公路两旁,加强A连和B连在诗比堂山的防御。在部队调动的同时,费希尔上校从前进观察哨中发现敌人正在大规模集结,准备发起新的进攻。他指示炮火对其实施覆盖,并召唤空中火力。据观察哨估计,敌人在炮击和空袭中死亡350人,是进攻部队的半数。
北朝鲜人在同一地区又作了一次努力。8月22日黎明前,敌步兵对第1营的阵地实施了十分猛烈的进攻。敌人没有进行炮火准备,便在黑暗中剪断铁丝网,以轻火器和手榴弹从近距发起攻击。这次突袭扑向美军的三个连,并将其中一个连逐出阵地。A连于7时发起反击,三小时之后夺回阵地。次日(8月23日),在该地区受挫的北朝鲜部队脱离与第35团的接触。
四、“战斗山”
在北朝鲜军队试图在诗比堂-古南里地区突破第35团阵地时,他们对第25师防线中部的山区阵地也进行了强大的搜索和试探性进攻。由于第25师在这一地区的防御始终是釜山防御圈内的一个问题,该地区的地形和一些关键因素值得更详细地介绍一番。
西北山西坡上废矿的竖井与隧道为北朝鲜人提供了即设地下工事、集结点和补给站。早在8月第一个星期,北朝鲜人就占据着这座山的工事,而且从未被击败过。整个8月份,这里是北朝鲜人在马山地区作战的集结地域。即便美军占领了中央里以远的“大峡谷”阵地,他们的战斗巡逻队也从未能穿越过这座山上的那条小路。这条小路是马山公路的分支,蜿蜒于山区的谷地,到达“战斗山”和笔峰这两座山峰西山脚的渔谷和屯德矿村。这样的巡逻队不是遭到伏击,便是被敌反攻逐回。北朝鲜人稳固地防护着通往他们西北山要塞的所有道路。
在第25师发布命令,全师在马山以西转入防御后,第24团第2营仍试图占领五峰山,那是“战斗山”和笔峰以西的山脊,相隔一道险恶的山谷。8月15日拂晓,第2营与敌人脱离接触,撤回到“战斗山”和咸安以西的山脊。第24团第3营到达咸安地区,加强团在这一地区的防御。
第24团防线所在的咸安以西高地是西北山脉的一部分。该山脉的最高峰是笔峰(743高地),拔海2400英尺,位于镇东里西北8英里、咸安西南3英里处。山脊线从笔蜂开始下降,略转向西北,一英里外再升高到达“战斗山”(665高地)。“战斗山”也可称为“汽油弹高地”、“老秃头”、“血丘”。在笔峰与“战斗山”之间,山脊线渐窄,到达一个山岩突出部,官兵们称之为“岩壁”。从“战斗山”向北到南江,两条山脊坡度很陡,在那里作战的人们称东侧为“绿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