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之文豪崛起_王梓钧【完结】(248)

  至于那只手机,周赫煊思来想去,还是毁掉算了,就当是和前世永久告别。

  他不怕手机泄露信息,因为没有充电器。别说现在,就算是20年后,苹果7的充电接口都能难倒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

  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留着也没有任何意义。

  周赫煊找来个铁盆子,点燃一沓废旧报纸,然后把手机扔进去。很快手机屏幕就出现焦糊状,渐渐燃烧融化,露出里面的电子元件。

  第二天大清早,周赫煊像往常一样去报社上班。他故意让车夫绕路到河边,把用纸袋包着的手机残骸扔进河水当中。

  二十一世纪,再见了!

  第一百九十章 广播电台

  自辛亥革命以来,无论南北方的政府,都要求取消农历新年,改过西历元旦。

  但千百年形成的风俗传统,哪是一道政令能够废除的?

  大年初一这天,按照政府法令,《大公报》报社依旧正常上班。但报馆的每位员工,都收到了老板发的红包,大家的办公桌上也摆着瓜子和糖果。

  社长办公室里,笑声如雷。

  “哈哈哈哈!”

  胡政之放声大笑,嗑着瓜子说:“明诚啊,这过去的一年,可谓是大丰收。不仅《大公报》在北方的日销量破6万,《大众》副刊日销量破2万,咱们还在上海成功开辟了分社。”

  周赫煊问道:“上海那边报纸销量如果?”

  “上海报业竞争太激烈,而且有《申报》和《新闻报》两大巨头,如今咱们的《大公报》在南方勉强有5000份日销。”胡政之毫不担忧地说,“不过这只是开始,只要咱们一直遵循八字办报方针,销量总有一天会追赶上来。”

  周赫煊建议说:“要不在报纸上连载《射雕英雄传》吧,这本小说在南方少有人读过,应该能够提高报纸销量。”

  “那怎么行?”胡政之直接否定了这个建议,他说,“南北方的《大公报》,内容必须一致,总不能南边多印一两个版面吧?”

  “有何不可。”周赫煊笑道,“每期多印两版,专门用来刊载武侠小说,成本增加不了多少,却能迅速打开市场。”

  “不行,不行。”胡政之连连摆手,他和张季鸾都是很纯粹的报人,认为报纸属于社会公器,连广告版面都不肯增加,更别提加印小说版面了。

  “那就依你吧。”周赫煊只能苦笑,也不想再劝,“北方你有什么打算?”

  胡政之说着自己的远大构想:“等炽章(张季鸾)在上海打开场面,我就去东北开奉天分社,接着是湖北、广东和四川。十年之内,我要让《大公报》的分社开遍全国!”

  “哈哈哈哈,这主意不错。”周赫煊笑道,“昨晚我吃年夜饭的时候,脑子里突然生出个想法。”

  “什么想法?”胡政之问。

  “开办广播电台。”周赫煊道。

  胡政之说:“就是那种通过收音盒子,就能听到人说话的广播电台?”

  “对,就是那种。”周赫煊笑道。

  如今中国只有上海和哈尔滨两地有电台,南京国民政府官办的中央电台都还要几个月才成立,天津、北平更是连收音机的影子都见不着。

  而且上海的三家广播电台,如今已经倒闭了两家。

  倒闭原因很简单,开销太大,赚不到钱。

  胡政之对此没有什么了解,他问道:“办电台需要很高深的科学技术吧?而且资金投入也很高。”

  周赫煊笑道:“哈哈,政之兄,你别把电台想得有多难,那玩意儿比电报还简单。不过确实要投入一些资金,而且日常开销也很大,能不能赚钱还两说。”

  “那还是别办了,咱们是做报纸的,开广播电台有点不务正业。”胡政之并不看好广播事业。

  周赫煊想了想说:“也行,那我就自己出钱玩玩。不过我想跟《大公报》合作,广播节目里有些新闻内容,需要用到《大公报》的新闻稿。”

  “你是社长,你说了算,免费拿去用就是。”胡政之道。

  “那不行,公是公,私是私,新闻使用费必须出。不过嘛,广播电台创业艰难,这新闻使用费只能象征性的给点。”周赫煊详细解释说,“其实这也是增加《大公报》影响力的方法,《申报》和《大晚报》两家报纸,就跟上海开洛广播电台合作,有自己专门的播音分站(即电台频道)。”

  “《申报》有自己的广播站?”胡政之对此颇为惊讶。

  周赫煊说:“其实广播电台跟报纸一样,都是新闻载体。随着科学进步,电台和收音机肯定越来越普及。”

  “也许吧。”胡政之明显不相信这话。

  上海的开洛广播电台,算是中国地区经营最久的电台了,可盈利模式太过单一。

  电台甚至连广告都没有,更没有啥收听费。他们搜罗市面商业行情,编辑成行情密码单,每月印刷一次,听众需要出钱买密码单来获知消息。

  这什么见鬼的玩法?

  更搞笑的是,开洛广播电台为了增加影响力、扩大用户群体,居然开设广播频道,免费提供给《申报》等报纸播送新闻。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王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