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国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和执行力,真是让人惊叹啊。”李石曾由衷感叹道。
李石曾也是主张教育与劳动结合的,他跟蔡元培的教育改革中,劳动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劳动大学,级别跟清华、北大这些高等学府相同。
突然,一个老师带着几十位学生,兴高采烈地从众人面前走过,然后坐着卡车离开学校。
李石曾问道:“这些学生要去哪里?”
“工厂。”苏方官员说,“苏联的教育注重劳动实践,学生每周都有机会接触实际的生产。他们还没毕业,就已经是优秀的操作技师和工程师了。”
李石曾转过身来,对周赫煊说:“明诚,苏联的教育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啊。”
周赫煊很想回答:老先生,你可别被苏联人忽悠了!
但碍于苏联官员在场,这种话实在不好说出口,周赫煊只能暂时憋着。
首先,苏联官员所说的义务教育情况,其实有很大水分。苏联此时许多边缘地区,义务教育根本没有普及,更别说年龄范围扩大到17岁以下儿童。
其次,苏联的综合教育大纲,严重破坏了教育学科的系统性。所有学生都是流水线出来的,甚至废除了入学、升学和毕业考试,取消了对学生的学业评定,导致教育质量远远不如沙俄时期,更不可能培养出大科学家。
苏联教育部门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严峻问题,正在计划着进行教育改革。但改来改去,依旧问题重重,比如把大量工人的子女归为“智力落后的”、“有缺陷的”行列,直接送进特殊学校,戕害了无数儿童。教师的作用也被无限放低,成为照本宣科的机器。
这种情况直到二战期间才有所改善,特别是在战争结束后,苏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才真正完善了共产主义教育体系。
苏联在教育上走的弯路,长达近三十年时间,如今还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经过苏联官员这么藏头露尾的吹嘘,居然让李石曾感到羡慕,只能说老先生太容易忽悠了。
不仅是教育,苏联的工厂和农场,也让随行的中国人感到惊艳。到处都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农民干劲十足,人人脸上都带有建设国家的满足和幸福感。
虽然这些都是样板单位,专门呈现给外国人看的,但也并非完全弄虚作假。
周赫煊随便找几个工人和农民聊天,对方的语气显得激动而真切,他们真的相信自己在创造美好的未来。
众人还被请到莫斯科大学去演讲,主角自然是爱因斯坦。周赫煊在爱因斯坦大神面前,只属于敲边鼓的,能在学校讲几句已经够给面子了。
直到他们离开莫斯科的前一天,斯大林终于抽空出来亲自接见。
第三百四十一章 强势
斯大林工作很忙,因此只礼节性的接见他们15分钟。地点在克里姆林宫,邀请人员仅有周赫煊和爱因斯坦,李石曾等人全部被排除在外。
苏联中央警卫开着轿车,把二人从饭店里接出来,穿过广阔平坦的红场,直奔克里姆林宫而去。
周赫煊在穿越以前,曾来这里旅游过,只可惜物是人非。
宫墙四周的20座楼塔上,随处可见持枪而立的守卫,任何意图不轨的人,还没靠近克里姆林宫就会被击毙。
此处的警戒工作虽然很严密,但周赫煊和爱因斯坦并没有被搜身。他们随警卫来到一间会客厅,被告知请暂时等待,然后便是喝着咖啡聊天。
大概五分钟过去,大门突然被推开。
斯大林踩着皮靴阔步而入,身后只跟着一位秘书,其他侍卫都守在门口。他的身材并不高大,也没有画像上的凌厉气势,只不过眼神格外犀利慑人。
“斯大林先生!”
周赫煊和爱因斯坦同时起身,上前与斯大林握手。
斯大林只是在握手的时候,对他们微微一笑,并没有其他废话。
直到三人各自坐下,斯大林翘起二郎腿,歪着身子对爱因斯坦说:“欢迎爱因斯坦先生,再次来莫斯科做客。”
爱因斯坦笑道:“我们这几天参观了苏联的工厂和学校,苏联的发展让人非常震惊。”
“这是必然的。”斯大林毫不谦虚地说,“苏联拥有最先进的体制,集合全体人民的力量发展,这是资本主义国家无法比拟的,苏联必定超越美国和英国!爱因斯坦先生,你是苏联科学院的院士,完全可以留在苏联做科学研究工作,我会给你提供最好的条件。”
爱因斯坦委婉拒绝道:“我很高兴收到你的邀请,但我暂时还走不开,必须把现有的工作先完成。”
斯大林说:“苏联随时恭候你的到来。”
“谢谢。”爱因斯坦说。
斯大林又扭头看向周赫煊:“周先生,我看过你的著作,就是那本《大国崛起》。你在书中对苏联建设的预言,让我很感兴趣。”
周赫煊笑道:“只是个人的荒谬看法。”
斯大林语气一转说:“但你又指出了苏联的许多漏洞和缺点,有些是客观的,但有些就是诋毁了。”
“那是我对苏联的具体情况还不了解。”周赫煊不想触怒这位暴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王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