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之文豪崛起_王梓钧【完结】(445)

  李石曾不知该说什么才好,中国的工人修建了美国西部大铁路、修建了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当今世界最雄伟的两条铁路,其最难的路段都是中国工人修出来的,而中国自己的铁路却少得可怜。

  中国的工人,何时才能修筑一条属于中国的世界级大铁路?

  李石曾感到很茫然,内心的憋屈难以言喻。

  周赫煊望着远方的冰川雪原,耳畔依稀响起韩红的那首《天路》。

  西伯利亚铁路的终点站是海参崴,晚清时候还属于中国的土地,现在却成为苏联的远东第一大港“符拉迪沃斯托克”,意为“镇东府”。

  即便抛开海参崴不说,此时的西伯利亚铁路也是要途经中国的,大摇大摆地穿过哈尔滨。

  火车在哈尔滨站停下,众人下车转乘支线铁路,路过长春,前往沈阳。

  这条西伯利亚铁路的支线,是1903年建成通车的,当时名为“东清铁路”。李鸿章做为清朝特使,跑去莫斯科祝贺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被俄国人诱迫签署《中俄密约》,并决定修筑这条“东清铁路”,实质上是在加强沙俄对中国东北的控制。

  东清铁路,在民国时候叫做——中东路!(起点哈尔滨,终点大连)

  中东路事件的影响已经荡然无存,周赫煊等人在长春站,看到无数苏联铁路职工,正在井然有序的工作着。只有野外不时出现的弹坑,以及被炸毁后还未修复的建筑,提醒着人们这里刚刚爆发过战争。

  沈阳车站。

  “呜呜呜~~~~~”

  火车汽笛拉响,黝黑的钢铁巨兽慢慢停下,周赫煊起身对爱因斯坦和柯布西耶说:“两位先生,请吧,欢迎来到中国沈阳!”

  “请!”柯布西耶让爱因斯坦走前面。

  爱因斯坦当仁不让的走在最前边,当他下车的瞬间,站台外猛然爆发出疯狂的呐喊声。

  冯庸做为张学良的代表,带领沈阳社会各界的名人,还有自发前来的学生和记者,已经在车站等候多时。

  爱因斯坦笑着朝众人挥手,用刚从周赫煊那里学来的简单中文说:“歇谢,腻闷耗!”

  “轰!”

  听到爱因斯坦说中文,车站里变得更加热闹,激动的学生不要命地往前挤,把维护秩序的警察都撞翻了。

  好不容易安抚好现场情绪,冯庸带着政要名人们走上前来,与爱因斯坦握手道:“爱因斯坦先生,你好!”

  “你好。”爱因斯坦开玩笑道,“你的英语,比我的中文说得更棒。”

  “哈哈哈哈!”

  这个小小的幽默,让现场欢声大笑。

  周赫煊上前介绍说:“这是冯庸先生,他是一所免费私立大学的创办者。”

  “免费私立大学?”爱因斯坦惊讶道,“太不可思议了。”

  周赫煊笑道:“冯庸先生为了创办大学,把父亲留下的遗产都变卖了。”

  爱因斯坦握着冯庸的手说:“冯先生,你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绅士。”

  “多谢夸奖,不敢当。”冯庸连忙谦虚道。

  周赫煊生怕冷落了柯布西耶,连忙又介绍:“五哥,这位是欧洲顶尖建筑设计师柯布西耶先生。”

  冯庸立即上前握手:“柯布西耶先生你好!”

  “你好,年轻的校长先生,很高兴认识你。”柯布西耶笑道。

  随后,冯庸又介绍了几位沈阳的政要名人,大家簇拥着爱因斯坦准备离开车站。爱因斯坦完全成为焦点中心,别说柯布西耶,就连周赫煊都变成了陪衬。

  沈阳《申报》的记者拦着众人大喊:“等等,大家先来合影留念吧!”

  冯庸从善如流,对两位老外说:“爱因斯坦先生,柯布西耶先生,请!”

  爱因斯坦和柯布西耶站在最中间,周赫煊、冯庸分站他们两边,更外边和后面,则站了不少沈阳的名人政要。

  “大家注意看镜头,茄子!”

  “咔嚓!”

  “咔嚓!”

  柯布西耶拍照时很有绅士派头,表情严肃、一丝不苟。爱因斯坦则要调皮得多,就在记者按下快门的瞬间,他突然歪脑袋、吐舌头,瞪大双眼活像一条小狗。

  而周赫煊明显注意到爱因斯坦的举动,斜乜着眼睛看向这位科学家,表情似笑非笑——颇有些“滑稽”的味道。

  这张照片后世流传很广,有网友发帖调侃说:“整张照片的画风,从中线一分为二。左边的冯庸和柯布西耶太严肃了,就像是在拍证件照。右边的周赫煊和爱因斯坦,则已经不属于拍照范畴,他们明显是在斗表情包,一个‘逗逼’,另一个‘滑稽’,都挺欠揍的。”

  第三百四十三章 再会

  爱因斯坦和柯布西耶来到沈阳的第一天,都是在吃喝玩乐中度过。毕竟旅途疲惫,得花时间休息休息,听京剧、逛大街、出席晚宴,顺便还抽空接受了报社采访。

  第二天,众人前往东北大学参观,张学良做为校长亲自率队迎接。

  章士钊、梁簌溟、罗文干、冯祖恂、刘先州等人,如今都是东北大学的教授。至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去年夏天就已经辞职了,因为林徽因要回天津生孩子。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王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