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段锡朋震惊的标题,就是那个《欧亚大陆的中世纪文明》。因为按照现在的史学划分法,只有西方文明才拥有中世纪,中国是没有中世纪之说的。
周赫煊这是要重新定义“历史三分法”?
加藤繁也凑过来看,等他把大纲列表看完,同样震惊得无以复加,根本都不需要读正文内容了。
只凭那些大纲标题,就知道周赫煊的这本《全球通史》,跟当下流行的史学研究方法截然不同,跟他的另外几部著作倒是方法类似。
但完全否定“历史三分法”,这也太惊世骇俗了,很可能引来西方史学家的集体声讨批判。
加藤繁由衷钦佩道:“周先生的历史研究,真是让人佩服。”
根据“历史三分法”原则,日本的近代史同样很晚,跟中国一样遭受歧视。周赫煊这本《全球通史》,肯定能够得到日本史学界认可,至少加藤繁就非常赞同这种方式。
段锡朋仔细阅读已经写好的一万字正文,摇头苦笑道:“周先生,你这哪是编写历史教科书啊,明明就是在创造一部世界史专著。”
怪不得段锡朋太惊讶,《全球通史》开篇就在重新定义世界史的性质,其中有句话非常鲜明直白: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分,便不再是水,而成了氢和氧。
这句话,阐述的是“历史全球观”,将世界各国历史理解成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此种观点同样在当今具有开创性意义。
一旦这本教科书,在中国各所大学获得推广,那中国的历史系大学生,学术观点和学术视野绝对远超西方学生。
历史并不仅仅用于研究,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只要好好学习阅读《全球通史》,里面的“全球化”思想概念,绝对能够扩展民国人士的三观,甚至可以影响国家的发展策略和外交活动。
第四百零八章 中央大学也缺钱
南京车站。
张学良、于凤至、张学铭及随员100余人,准备登车返回北平,常凯申、宋美龄夫妇亲自相送。
“汉卿弟,北方之事就拜托了!”常凯申握着张学良的手说。
张学良笑道:“定不负兄长所托。”
宋美龄和于凤至也在私语道别,不管是不是装出来的,多少有些姐妹情深的味道。
这趟张学良来南京,不仅和常凯申拜把子当兄弟,他们的太太也义结金兰,似乎一下子把国事变为“家事”。
常凯申接待张学良的规格很高,沿途车站贴满了标语,内容有“张副司令是和平息戈的使者”、“张副司令是国家统一的表率”等。
当张学良的专列抵达浦口时,宋子文、何应钦率领700多位官员迎接。接着众人转乘渡轮过江,狮子山炮台鸣炮19响——21响为国家元首待遇,19响稍次于21响。
张学良在众多要员的陪同下,乘坐专车抵达南京国民政府官邸。满身戎装的常凯申立即上前,使用西方的拥抱礼接待,然后拉着张学良的手走进大门。
在南京期间,张学良参加了国党的全国大会,还在常凯申的陪同下拜祭中山陵。张学良的厨子都是特别聘请的,吴稚晖、邵力子、于右任等人时常陪同晏饮。而于凤至也在宋美龄的陪同下,听戏、逛街、看电影、做慈善,享受到宾至如归的待遇。
常凯申的这等做派,让张学良有些受宠若惊,以前心中的种种不满也烟消云散。他不是喜欢记仇的人,常凯申以国士待之,面子里子给足,张学良顿时就有些找不到北了。
张学良的这种性格,从政治角度而言,实在是有够幼稚的。
跟常凯申、宋子文等人握手道别后,张学良又走到周赫煊身边,搭着周赫煊的肩头说:“明诚,我就先走了,咱们北平再会!”
“六帅慢走。”周赫煊突然低声道,“尽快把奉军精锐调回东北,谨防日本人!”
“我明白,等我到了北平,立即抽调一万人回去。”张学良道。
周赫煊说:“一万人还不够,至少三万。”
“我尽量。”张学良说着就给周赫煊一个拥抱,随即挥手道,“再见!”
如此亲密的举动,看得宋子文、何应钦等人惊讶不已。张汉卿和周明诚的私交得有多深厚啊,才能好得跟亲哥俩一样。
张学良、于凤至一行登车离开,其他人也各自散去。
常凯申把周赫煊请上自己的专车,随口问道:“听说周先生正在为中央大学编写历史教材?”
“是的,世界史教材。”周赫煊解释说,“我发现中央大学西方史教科书很混乱,所以打算自己编一本。”
常凯申点头赞道:“周先生是世界顶尖的史学家,你编的教材肯定不同凡响。”夸奖了一句,常凯申突然没来由地问,“周先生可愿入党?”
“呵呵,我还是算了吧,喜欢自由自在的。”周赫煊敷衍道。
“那真是可惜,大贤遗野,这是党国的损失。”常凯申感慨道,“前几天我跟美国公使会晤,他对你赞不绝口,说你是中国最具智慧的人。对了,你的那位妻兄,我已经提升他做九江市长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王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