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现在的混乱局面,真的能够打赢日本吗?
恐怕很艰难,希望也十分渺茫。
一些有朋友在日本留学的学生,纷纷写信询问,想要知道日本现在的情况。当他们得到答案时,不可避免的变得更加担忧,因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太可怕了。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来临,中国像甲午年间那样战败,岂不要跟朝鲜人一样成为亡国奴?
傅东华就是感到忧心的人之一,他恍恍惚惚地站在操场中,脑子里尽是中国和日本未来的大战,以至于连这次来南京的目的都忘了。
好半天,傅东华才回过神来,然后朝周赫煊飞奔而去。
周赫煊被学生围着回答了诸多问题,终于在段锡朋的帮助下脱身。他还没回到教师宿舍,傅东华便追上来喊:“周先生,请等一下!”
周赫煊回头,见傅东华不似学生模样,微笑问道:“你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傅东华递上来一张名片,自我介绍道:“鄙人傅东华,上海中国公学中文系讲师,兼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员。”
“原来是傅先生,幸会!”周赫煊热情地握手道。
傅东华学历并不高,只是中学毕业而已。但他却能自学成才,如今不仅当了上海大学、中国公学的讲师,两年后还会成为复旦大学的教授。
此人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他翻译了《唐吉坷德》、《失乐园》、《伊利亚特》、《飘》等诸多名著。
傅东华的翻译跟鲁迅的翻译截然相反,鲁迅属于“死译”,傅东华的“活译”却活到没边。他为了作品的结构和流畅度,在翻译时随意删减大段原著描写,提高文学艺术性的同时,又使得译本极度“失真”。
傅东华翻译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外国人名进行汉化,每个人物都拥有中文姓氏。比如《飘》的男女主角,他把rhett butler翻译成白瑞德,把scarlet o’hara翻译成郝思嘉,中国读者阅读起来有趣又好记。
周赫煊把傅东华请进宿舍,为他倒来一杯水问:“傅先生特意从上海过来找我的?”
“是的。”傅东华道明来意,“前段时间,我拜读了周先生的著作《泰坦尼克号》,深感佩服。我希望能把这本小说引进到中国出版,商务印书馆也很支持我的想法,所以派我来找周先生谈谈。周先生,你的这本书,不会已经有中文稿件了吧?”
“没有,我直接用英文写的。”周赫煊道。
“那就好。”傅东华舒了一口气,问道,“我能够有幸翻译这本小说吗?”
似乎怕被周赫煊看轻,傅东华从皮包里拿出几本书,其中有荷马史诗《奥赛德》、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辛克莱的《人生鉴》等等。傅东华说:“这些都是我的翻译作品,周先生请过目。”
周赫煊随便翻了几篇,笑道:“傅先生的《奥赛德》我看过,翻译得很好,我也相信你能把《泰坦尼克号》翻译好。”
“这么说,周先生是答应了?”傅东华喜道。
“当然。”周赫煊点头说,“我只提一个要求,不要随便删我的原著内容,即便是那些看似无用的景物描写和说明性文字。”
“我会注意的。”傅东华有些尴尬,同时也有些意外,没想到周赫煊居然也知道他的翻译风格。
至于周赫煊,他对傅东华的翻译版本颇为期待,很想知道《泰坦尼克号》的男女主人公杰克和萝丝,会被傅东华翻译成什么名字。
按照傅东华的一贯作风,将小说里的西方姓氏音译过来,恐怕男主角会叫邓杰克,而女主角则叫贝露丝。还有各种配角,比如大反派男二号叫霍卡尔,女暴发户叫贝茉莉……
绝对,绝对,非常有可能!
邓杰克站在船头,抱着贝露丝的腰,邓、贝二人一起吹海风。
偶买噶!
周赫煊想想就觉得那画面太美,完全不敢看啊。
然而,让周赫煊最意想不到的居然是书名——
三个月后,傅东华把翻译稿寄给周赫煊,《泰坦尼克号》赫然变成了《爱情方舟》。
什么鬼?
不愧是能把《gone with the wind》翻译成《飘》的男人,这尼玛也太随性了点吧。
傅东华这种翻译风格叫做“归化翻译”,可以规避异国普通读者的阅读障碍。直到20世纪70年代,德国才兴起一种“功能派翻译理论”,与傅东华的“归化翻译”情况类似,只是更具理论性和系统性而已。
第四百一十一章 老徐的烦恼
周赫煊的演讲内容,很快在南京、上海两地报道出来,引起广泛热烈的讨论。但质疑者众多,因为“日本全面侵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都属于猜测,在事情没有真正发生以前,谁都不知道真假。
于此同时,“国统区”内的所有报社,都收到一份相关通知,严禁继续报道周赫煊的演讲。理由很简单,容易引起外交纠纷,日本驻华公使已经对此提出抗议了。
傅东华也回到上海,开始进行《泰坦尼克号》的翻译工作。他首先是给小说人物起名,在傅先生笔下,杰克最终有了个叫邓嘉恪的中文名,而萝丝则名叫白露思,本土化得够彻底。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王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