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之文豪崛起_王梓钧【完结】(544)

  吕思勉带着兴奋和惊叹继续阅读,第一编的第一章总论欧亚大陆,并涉及非洲和美洲。第二章开始写人类的起源、旧石器时代和人种分布。第三章写农业的起源、传播,食物的生产,以及农业对人口和种族的影响。

  接着就是第二编,开始阐述欧亚大陆的古代文明。

  第二编的内容还没读完,吕思勉便猛地精神一震,因为他发现《全球通史》跟以往的世界史专著的明显区别。周赫煊在论述古代文明时,就已经展露出这本书最重要的东西——全球史观。

  《全球通史》把全世界的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各个地域、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其中包括商业上的联结,比如古代丝绸之路,影响了从远东、中亚到欧洲的一系列国家历史;也有文化上的联结,比如字母文字的发明,影响了除中国以外的整个古代世界;至于宗教的传播和影响,也被归为文化联结的其中一部分。

  吕思勉读得废寝忘食,连午饭和晚饭都没吃,直到肚子饿得呱呱叫,才猛地发觉外面已经天黑了。

  囫囵着吃了些东西,吕思勉又熬夜阅读半宿,第二天早上起床已经出现黑眼圈。他拿着《全球通史》找到校长张寿镛,开口便说:“伯颂兄,我建议把这本书选为光华大学的世界史教科书。”

  “什么书?”张寿镛问。

  “周赫煊的新作《全球通史》。”吕思勉推崇备至道,“此书写得极为精彩,内容通俗易懂,史学观点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大学生学习阅读。”

  “原来是周先生的著作。”张寿镛笑道,“你是历史系主任,你自己决定吧,我只负责出钱采购教材。”

  就这样,《全球通史》成为光华大学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东北大学、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

  不仅是学生在阅读,连历史专业的老师都在学习,因为《全球通史》里的许多观点和资料都比较新颖。老师们如果不好好学习,怎么好意思给学生上课?

  为了减轻学生们的负担,《全球通史》的学校集体采购价只需要4元,远远低于市面上的6元零售价。

  这本书一发放到学生手里,立即引起竞相阅读。不只是历史专业的学生,就连许多理工科学生都读得津津有味,因为这本书写得并不艰涩,完全可以当做科普性读物消遣。

  直到抗战爆发前夕,《全球通史》已经在中国普及开来,至少有九成的大学把它当做教科书,包括许多教会学校在内。

  而在历史专业的学生心目中,周赫煊已经成为大神级别存在,属于世界史领域不可撼动的权威泰斗。

  第四百一十九章 海军与胖子

  三月中旬,货轮载着机器进入四川境内,眼看着就要抵达朝天门码头。

  张谋之站在江轮甲板上,眺望着码头赞道:“这重庆倒是个好地方,水路交通便利,不比九江差多少。”

  “所以说呢,只要刘湘能够继续占领重庆,好好的发展经济,迟早有天能够统一四川。”周赫煊指着朝天门码头说,“四川的枪炮弹药,都必须要走长江水道才能购买,否则就只能从西南边进货。从这一点来看,刘湘的军事后勤补给,就要比他的对手便利得多。”

  “咦,那是什么?”张谋之指着远处江面上的小轮船惊问道。

  周赫煊连忙望去,只见那些江轮造型奇特,船身两侧装着铁板,两边各焊接了一尊炮管。他不确定道:“这是武装轮船?”

  负责运送机器的货轮船长,明显就比他们清楚得多。当看到那些装有大炮的小江轮后,船长立即惊恐的喊道:“小心,小心,注意别把刘司令的军舰浪翻了!要赔钱的。”

  周赫煊听到这话狂汗,顿时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后世的蒙古海军大名鼎鼎,一个不靠海的内陆国家,愣是搞了三条船七个人建海军玩。

  刘湘的海军同样大名鼎鼎,把普通的小江轮进行改装,装上铁板做装甲,装上两门小钢炮当舰炮,经常在长江里面训练游弋。

  这可把沿江的渔民给愁坏了,不是怕被军舰撞沉,而是怕自己驾着渔船,一个不小心把军舰给浪翻。当时重庆有个民谣是这样唱的:告尔沿江小渔船,浪翻军舰要赔钱。买船用了五万五,买炮用了三万三。

  刘湘的军舰不仅吨位小,马力小,开炮的时候更好玩。每次一开炮,船身就会因为后坐力而倒退一大截。不过川军改造军舰的技术还不错,两门小钢炮焊得够标准,不至于一开炮就让军舰在江面上打转。

  周赫煊连忙拿出照相机,对着江面上的几条川军“军舰”狂拍,这些照片放到几十年后可珍贵了。

  众人上岸后,立即联系码头的搬运工转运机器,接下来的情况让张谋之颇为欣喜。

  “看来刘湘还是懂民政的,我们沿途而来,被收了许多苛捐杂税。反而是到了重庆,只需要缴纳一笔朝天门码头的关税即可。”张谋之对刘湘的初次印象很好。

  随行受雇转运机器的本地人说:“这要多亏了刘处长。”

  “刘处长是谁?”周赫煊问。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王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