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之文豪崛起_王梓钧【完结】(61)

  只见报纸上全文刊载着文绣的离婚起诉书,理由很充分,比如常年被冷落,受到不公正待遇,被溥仪限制人身自由等等。她还算给溥仪留了面子,没有把话说绝,结婚数年还是处子啥的就没讲。

  除开离婚起诉书,后面还附带有《大公报》的社评。

  社评是“新风”(周赫煊又一个笔名)写的,他把此次事件称为“刀妃革命”,上升到追求男女平等、依法治国、婚姻自由的高度。认为文绣此举,乃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对封建礼教制度的有利抨击,是国家法制建设和民主自由道路的里程碑,文绣真乃民国奇女子也!

  怎么可以离婚?

  怎么还可以跟皇上离婚?

  崔慧茀拿着报纸的双手都在发抖,她感觉自己心中大清的形象轰然崩塌。

  婉容也好不了多少,眼神之中尽是迷茫之色,她连怎么回到张园的都不知道。

  天津城的遗老遗少全疯了,惊慌失措地跑来张园觐见皇上。可惜溥仪没心情见客,他们连大门都进不去,只能跪在围墙外边儿哭嚎。

  嚎叫一阵,遗老遗少们又跑去文绣娘家,一边咒骂一边砸东西,就连大门都给拆掉扔在路边。

  《大公报》由于刚刚复刊,只在北平和天津两地发行。

  胡政之颇为保守,只印了6000份,北平、天津各3000份。就这他还嫌印数太多,生怕报纸滞销卖不完。

  可现实的情况让胡政之惊到了,皇帝、皇妃离婚事件太过骇人听闻,平时不看报纸的都要买上一份。6000份报纸两个小时就售卖一空,发行部风急火燎地打电话要求加印。

  仅在平津两地,《大公报》就卖出1万8千余份,都快赶上《新天津晚报》的销量了。其他报纸也纷纷转载,那些总部设在南方的报纸,通讯员们全都冲去电报局,排着长队将新闻内容给发回去。

  一时间,舆论纷纷,全国轰然。

  就连洋人记者,都在向境外派发越洋电报,这种千年难遇的新闻怎能错过?

  《大公报》也随之出名,“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八字方针暂时没有受到关注,因为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刀妃革命上。

  第四十八章 新的计划

  “哈哈哈哈哈哈……”

  社长室里传来一阵疯狂的笑声,冯庸歪着屁股坐在办公桌上,扔掉报纸说:“你小子行啊!我听褚玉璞说,这刀妃革命就是你撺掇出来的。”

  “我也就出出馊主意。”周赫煊得了便宜还卖乖。

  按照正常情况,《大公报》复刊后销量顶多有2000份,起码需要半年时间才能涨到5000以上。可借着“刀妃革命”这个特大新闻,《大公报》复刊第一天销量就接近2万,实在是赚大发了。

  当然,这种销量是不稳定的,热度一过就会狂跌。但只要没跌破5000份,便算是打开了局面,后续如何就要看胡政之和张季鸾的能力了。

  “砰砰砰!”

  两人正聊得高兴,敲门声突然响起。

  周赫煊说:“请进!”

  胡政之和张季鸾联袂而入,胡政之说:“北平的通讯员来电,奉直两系联合重组北洋政府。由海军总长杜锡珪代理内阁总理,摄行总统职权。”

  “我们是来找你商量该如何报道的。”张季鸾颇为气愤地说,“全都是代理衔,偌大一个中国连正式的总统和总理都没有。我看这个杜锡珪的代理总理也当不久,过两个月还得换人,各级政府的政务根本无法开展。”

  冯庸突然吱声道:“不然怎么办?选举日期又没到,总不能恢复曹锟的总统吧?”

  “这位是?”张季鸾疑惑地看着冯庸。

  胡政之却是认识,抱拳苦笑道:“冯司令,幸会!”

  “好说。”冯庸这才站起来握手。他先前一直坐在周赫煊的办公桌上,不像个司令,反而更像是浪荡公子哥。

  互相握手认识后,胡政之和张季鸾有点放不开。毕竟冯庸是东北军空军司令,而这次的报道又牵扯到奉系,他们生怕冯庸会插手其中。

  冯庸是个聪明人,一眼就看出两人的顾忌,窝沙发里笑道:“你们的报纸,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就算把张老帅骂得狗血淋头,我也是不管的。”

  “呵呵,那倒不至于。”胡政之赔笑道。

  周赫煊发言道:“对于重新组阁这件事,我个人认为应该充分肯定,给杜锡珪代总理发去贺电。在报道的同时,还要呼吁各方势力停止兵戈。百姓的立场就是我们的立场,百姓苦于连年战事,我们就必须和平反战。”

  胡政之和张季鸾很认同这个观点,他们也不是傻子,当然不会故意唱反调惹怒军阀。

  在历史上,《大公报》一直坚持不偏不倚、客观公正原则,既说好话,也给予批评。这种做法有时虽然让人不爽,但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以至于国共两党都很重视和肯定《大公报》。

  甚至在《大公报》以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时,国党虽然非常不开心,但也只能利用自家的报纸打笔仗,不敢轻易抓人和查封,因为《大公报》的社会影响力太大了。

  在确立这次的报道方向后,张季鸾说:“我这就去写社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王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