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家怒不可遏,带着官军和钟家的护矿队,全力剿匪,杀死了马家子的养父和生母,三个家族从此结下解不开的仇怨。
第二部《日俄战争》里边,私奔的马家子和钟家女,他们的儿子已经长大了。由于接受了新思想,不愿继续窝在山林里当马匪,瞒着父母东渡日本留学。结果他在日本受尽歧视,听到日俄战争爆发,毅然决然地返回东北,怂恿父亲帮着俄国人打日本人。
而钟家因为被俄国人坑惨了,自发地给日本人帮忙,组建团练队伍扶日灭俄。关家人则严守中立,任由日俄欺压,结果还是引起了“外交矛盾”,被慈禧严厉斥责,家道迅速中落。
在这一部的结尾时,马家接受朝廷招安,从土匪摇身变成了官军。而钟家虽然一直给日本人帮忙,却被获得战争胜利的日本人,把自家金矿给洗劫一空。
接下来小说的三个部分,三个家族因为种种矛盾互相敌视,又因为血缘姻亲关系互为纽带,各自走上了军、政、商的不同道路。
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关家和钟家不约而同的投日做汉奸。可即便如此,他们的工厂和矿山,也被日本人蛮横“征用”,只能流着泪继续剥削穷苦百姓,想要在百姓身上把失去的找回来。
钟家的一对儿女满腔爱国情怀,毅然决然地宣布脱离家族。儿子带着十多个警察,加入东北抗日义勇军,战败受伤后被马家所救;女儿则加入了地下党,结果被伪满政府逮捕就义。
关家由于卷入伪满洲国的“帝位”之争,直接被抄家流放,上百年累计的家业被溥仪和关东军瓜分。而钟家人因为帮关东军征粮,忍无可忍的农民加入红枪会,将钟家的大庄园一把火烧个干净。
三个家族都因为东北沦陷而败落,马家和钟家的爱国子弟,依旧驰骋在敌后抗日战场上。关家和钟家的残余份子,一部分继续做汉奸,一部分入关投靠张学良,一部分南下投靠中央政府。
投靠张学良的关家人,发了疯想要复仇,最后转投了29军大刀队。而南下投靠中央的两个家族的人,因为热河之战的原因,所乘轮船被日本军舰所劫,全部都被抓去黑龙江做苦力修筑防苏工事。
周赫煊这次的创作野心很大,他就是要写一部东北近代史诗。通过三个家族、四代人、80年的兴起和衰落,勾画出一部东北变迁图,其中不仅包括国仇家恨、感情纠葛,还要展现东北的富饶、东北的穷困、东北的灾难,以及官僚、农民、工人、知识分子等各个阶级的精神面貌。
这是个浩大的工程,全书写下来至少有200万字以上。
周赫煊甚至都不敢马上动笔,他必须先写出完整大纲,以及三个家族的传承谱系,还有各个阶层、各种配角的背景资料。他不但要向端木蕻良求助,了解许多关于闯关东的故事,还要了解东北的其他各方面情况。
好在,张学良就住在周赫煊家里,身边的副官和侍卫出自东北各个阶层,完全可以成为周赫煊的故事库和资料库。
第五百四十五章 罗素伯爵
周赫煊为什么瞬间就能想出大致的小说情节?
很简单,可以借鉴的作品太多了。
比如整体的构架创意上,他有些模仿《百年孤独》和《白鹿原》的味道。开篇部分的故事内容,创意来自于电视剧《闯关东》。关于东北马匪绿林的篇章,他准备借鉴姚雪垠的《长夜》写法。另外还有多部经典作品的特征,他都准备融入其中。
当然,这些都是借鉴而已,完全谈不上抄袭。
比如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就在许多细节上模仿《红楼梦》。但这两本书的内容毫不相同,再怎么鸡蛋里挑骨头,也只能说端木蕻良在致敬《红楼梦》。
同样的,林语堂以后那本《京华烟云》,也是《红楼梦》的民国高仿版。
你能说《京华烟云》是抄袭的吗?
不可能。
周赫煊打算写的闯关东篇章,跟电视剧《闯关东》相比,都是山东移民,都有淘金情节,除此之外没有任何重合的内容。
至于姚雪垠的《长夜》,周赫煊只是挪用其角度呈现方式。就算一字一句的拿来比较,也完全看不出有类似的地方。
还有《白鹿原》,这部小说周赫煊非常喜欢,他直接模仿了整体的创意,甚至还会借鉴其中一些桥段。
说干就干!
周赫煊整整一个月都待在家里,请教端木蕻良以及张学良的秘书、副官,记录下他们所说的一切有关东北的风土人情。接着他又跑去北平,找东北大学、冯庸大学的学生们聊天,然后又去找东北流亡群众扯淡,光是关于东北的故事、风俗、传说就写纪录了20万字。
周赫煊还专门学习了山东和东北方言,准备加入许多地方特质的土话,这样写出来更贴合东北民情。
仅仅只是小说的前期准备工作,周赫煊就耗费了三个月时间。
张学良知道周赫煊要写关于东北的巨著,主动提出帮忙。在他离开天津之前,给周赫煊找来了许多东北的相关资料,比如军事地图、矿产分布、地方县志、历年物价、灾害年表等等。
直至六月中旬,周赫煊才真正开始动笔,并把小说名字暂定为《黑土》。
在此之前,最郁闷的可能是那些英国读者——《银河英雄传》连载完存稿后,整整停更四周,一副老子可能要太监的衰样。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王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