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我想对同胞们说,中日必有一战,而中国必胜。战争到来之日,我将倾其所有!”
周赫煊举起拳头,声音不大,却很坚定的喊道:“中华民族万岁!”
“中华民族万岁!”
三个外交官蹭的站起来,跟着周赫煊高呼,他们冰冷的心似乎又火热起来。
于珮琛这个共产主义者听得热泪盈眶,拳头横在胸口,反复默念着这句口号。
音乐厅里的洋人们面面相觑,不知道中国人在喊些什么,中国对他们而言,实在是太陌生了。
用中文说完,周赫煊又开始说英文:“文学的价值在于思想交流和传播,萧伯纳先生有句话我很赞同。他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思想。思想的交流,可以消除误解,让我们彼此相处愉快。”
“西方人对中国是有很大误解的,我跟很多西方人聊过,他们对中国有着三个刻板印象,即:中国停滞不变,中国文化保守排外,中国人缺乏宗教感情。这是非常错误的。”
“中国停滞不变的观念,在西方几乎是常识,黑格尔就认为中国是‘永远不变的单一’。五年前,伦敦大学的托尼教授到中国进行调查研究,在他的调查报告中,也延续了黑格尔的看法。他说:‘一直到昨日为止,中国是在中国自己的轨道上行动,既未影响西方,也未受西方影响’。这种说法何其谬误,没有中国的四大发明,西方如何大航海、制造枪炮和传播科学?这是中国对西方的影响。没有达尔文、三权分立,中国又怎会爆发辛亥革命?这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说中国停滞不变,这就是缺乏思想文化交流,导致西方人对中国产生误解。”
“说中国文化保守排外?其实真正保守排外的是日本。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包容和吸收,现在我们的知识青年,说英语、法语,穿西装、皮鞋。就连婚礼,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穿婚纱,对着《圣经》许下誓言。”
“说中国人缺乏宗教情感,那就更错到了极致。中国人宗教情感的体现,不是佛教,也不是道教,更不是儒教,而是siniticism(可翻译为中国教,华夏宗教,华夏主义),也即中国商周时代诞生的信仰与习俗,它形成于公元前1300年到公元前700年。到了孔子、老子的先秦时代,以及王充所在的东汉,‘华夏主义’走向成熟。我们尊崇‘天’与‘祖先’,即‘敬天法祖’,这就是我们独有的宗教情感。当一个人做了坏事,首先想到的是老天爷要怪罪,或者是祖宗先人会蒙羞,这不是宗教情感是什么?”
“所以说,西方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全是错的。你们不了解中国,一切对中国的理解,都属于道听途说再加上自己的想象。而文学,则是我们彼此沟通的桥梁。在《神女》这本书中,你们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的变化,中国近现代的学习西方,以及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情感。”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让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中国、了解中国。我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作品,能够翻译成西方文字。”
“谢谢!”
随着周赫煊从椅子上站起来,全场突然迸发出热烈掌声。
确实,正如周赫煊所说,西方人对中国有太多的误解,这种东西方的交流很有必要。
第七百零六章 令人生厌的人与值得尊敬的人
跟龚古尔文学奖比起来,诺贝尔文学奖明显要大方得多。奖金是用瑞典克朗支付的,大约相当于4.8万美元,足够贫寒的作家一夜暴富。
除了奖金以外,还有一本证书和一枚奖章。
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章,是由瑞典国王亲自给周赫煊戴上的,使用200克黄金制成,图案为一个青年坐在月桂树下,聆听并记录着缪斯女神的歌。
张乐怡手捧着诺贝尔奖证书,喜滋滋的看了又看,然后小心翼翼放进包里收好。
于珮琛颇为羡慕,想要讨来观摩,却又不好意思开口,只能盯着周赫煊胸前的诺贝尔奖章看个不停。
颁奖典礼结束,众人便离开皇家音乐厅,前往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这里要举行一场盛大晚宴,诺贝尔奖得主、科学界和文化界知名人士,以及瑞典王室成员都要来参加。
瑞典王室来了一大家子,王储叫奥斯卡·奥拉夫·阿道夫,也即未来的古斯塔夫六世。二王子叫威廉·奥拉夫·阿道夫,大公主叫索菲亚·奥拉夫·阿道夫。
另外,王储奥斯卡足足生了四个儿子,二王子威廉只有一个儿子。
整个瑞典王室中,除了老太婆王后,以及两个中年王妃以外,就只有年仅18岁的索菲亚公主是女性,成为今天晚宴最耀眼的花朵。
周赫煊和另外几位诺贝尔奖得主,才有资格跟瑞典王室成员同桌吃饭。像张乐怡这种家属,都只能在旁桌坐着,至于三位中国外交官,连参加晚宴的资格都没有。
现在的瑞典王储,未来的国王古斯塔夫六世,奥斯卡王子用流利的中文跟周赫煊打招呼:“你好,周先生!”
周赫煊有些吃惊,赞道:“王子的中国话说得很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 王梓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