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废除包括厘金及厘金变名之统税、统捐、专税、货物税、铁路货捐、邮包捐、落地税等杂税,重新审核制定税收。
其二,各地官员众多,品行不端着不计其数,故此精简人员,任免官员以考核为准,政绩劣质,免职,政绩优良者,升职。
此电!
东南政府于民国六年三日致!”
第一封和第二封通电被称作《东南新电》,同时也向举国内外宣告一个新势力的诞生。
同时,借着东南自治政府成立这股东风,冯庸掀起了一场改革浪潮,首当其冲的就是地方上违法不尊、作恶多端的地主豪强、富商巨,当然还有官员。
这也为东南自治政府的均田制奠定基础,沿海省份大多数人靠海吃饭,对土地的热衷没有那么强烈,加上政府用钱赎买土地,所以几本都不会反对。
但是内陆省份,尤其是湘鄂赣三省,历来被称作鱼米之乡,是中华大地上有名的‘粮仓’,百姓对于土地的依赖程度远超沿海,说句实话,要他们土地就等于要他们命一样。
这些地方的地主豪强也特别多,如果不借助冯庸,光靠工作组,根本就不可能完成‘人均有田’的任务。
所以就让东南陆军帮忙,消灭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杀鸡儆猴,剩下那些人都老老实实的听从政府安排。
于是分田工作进行的特别顺利,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各省都完成了。
其实东南自治政府的施政方略,跟福建是如出一辙,福建仁政之名在沿海一带广为人知,所以有很多人支持,加入冯家旗下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这几封电报可以说震惊世人,没有人能想到,冯德麟并不是只会治军,在政务方面也很有一手,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浸淫官场多年的老油条。
其实不然,冯德麟只是幕后人,真正掌权的是少帅冯庸,冯庸可以说,哪个方面都不擅长,但是后世穿越而来的他知道一个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专门人干专门事。
将军队交给蒋百里、张孝淮等军人;将政务交给周世辅这种老官油子;将兴华集团交给曹百万这种商人,而他只需要掌控发展方向,这恰恰也是他身为先知者的优势。
东南自治政府的成立可以说,在北洋政府脸上狠狠的扇了一巴掌,无论是直系还是皖系都把他当做眼中钉。
至少碍于东南军强大的军事实力,所以迟迟没敢动手,毕竟这个国家不是只有他们三方势力。
但是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人士,一派欢呼雀跃,不知道的还以为冯家父子是他们的人呢!
孙中山更是亲自在申报上发表文章,写道:“东南自治政府之成立,无不昭显以北洋为首的独裁军阀的失败,冯德麟将军必将成为我民主共和的先行者。”
可惜没人理他,试问一个只会说大话的人,要他有何用,难道就为了闲暇时听一听笑话?
伴随着东南自治政府的成立,掌握东南实质军权的少帅-冯庸,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个不足二十岁的青少年,用自己天生的军事指挥天赋,一次次让部队化险为夷,连战连捷,最后雄踞东南,这难道不是传奇。
大多数人在这个年纪,还是一副玩闹姿态,家境富裕者,出国留学,但据不会有他这种成就。
也正是因为这种不走寻常路的经历,让百姓将其奉若神明,什么武曲星下凡哪,这种言论在民间比比皆是。
其实不然,冯庸并不是所谓的天神下凡,福建陆军之所以能够连战连胜,都是靠军队内部的团结一致,不是所谓自带的无敌光环。
不管是桂林之战还是南雄第二战,这些都不是冯庸能够掌控的,他只是充当一个战略制定者的角色,具体实施还得看领军将领。
如果不是福建陆军装备精良,接受的军事教育也超人一等,也不可能获得这么强的评价。
正所谓凡事不预则立,冯庸虽然是先驱者,但是他不可能像开挂一样,随心所欲,想什么就是什么?
相反,他走得每一步都是经过精确计算的,从东北开始,到参与‘张勋复辟’,再到打下福建,这些都是有迹可循。
假如没有在东北和张作霖的交易,冯德麟的二十八师就不可能换装,火力大增,那就不可能击败张勋,也没能获得北京城的大笔财富。
正是从北京掠夺的大笔金钱,奠定了福建的基础,使得福建能够入得德国的眼,进而同德国交易,并结为合作伙伴,得到大笔低息贷款,用来购买各式工厂、武器弹药,带动福建的全面发展。
第两百二十五章 ‘福州’-‘福京’
东南大战结束了,而原本忙碌不堪的冯庸也清闲下来,这不,一大早拖着蒋百里视察福州城。
福州作为东南大城,一省中心,城市规划本就不错,城市面积很大,能够容纳数十万人。
美中不足的是,作为农业国家的城市,相比于工业发达的欧洲城市,略显不足,虽然天空依旧很蓝,但是密密麻麻的街道,以及各处随手可见的垃圾,这些都是问题。
去过欧美的人都对这种环境感到不满,更何况是冯庸这个现代人,虽然他不是正而八紧的环艺专业出身,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呀!
相比于这个时代的人,他脑中装载的那些二十一世纪理念,足以称作大师级,说起来,那叫一个头头是道,幸好请来的都是当前建筑业拔尖的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