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讥笑他愚不可及,可无所谓,反而说道“古今成大器者岂有成于安乐窝中?昆仑千丈云崖,正好厉我宝剑之锋”。
这多说明杨增新的志气与眼界远非一般人能比的,这也为他以后的青云直上奠定了基础。
果然,不走寻常路的都是豪杰,这家伙愣是没车马随性、家仆在侧,一个人走了数千里成功抵达中卫县。
把当地的官员都吓懵了,哪里来的这种猛人,明明一个天子骄子,愣是把自己搞成了乞丐,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有能力的人在哪都能发展,是金子总会发光,于是,一年不到的时间,他从中卫知县平调成渭源知县,后来有平调平远等知县,尽管这些地方比中卫好不到哪里去,可至少上面的人看见了他的能力。
满清官员也不全是酒囊饭袋,总有几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要不然光靠奉承能当上大官?
结果这家伙愣是把整个西北苦寒之地干了个遍,经过他治理的贫苦县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或者说回暖,至少当地政治清明,百姓不用受那么多剥削,日子也好过得多。
第四百四十一章 在世班超否?
上面的家伙一看,呦!这穷山沟沟里出来条蛟龙,于是在在1894年,把他升官了,当了个知州算是升了一级。
可这后面藏着一些莫名地东西,毕竟有需求才会提拔这种能臣,要不然不给钱不拍马屁,谁管你呀!
于是杨增新成了河州知州,或许这个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换个名,银川就响亮的多。
这里可不简单,满清最有名的少数名族叛乱,也就是“河湟起义”,足足四次。
当地回族人民那是一股子怒火和憋屈,骚乱从乾隆年间开始,这是一场宗教斗争。
在西北,伊斯兰教占据绝对宗教领袖地位,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都难敌其锋芒,正是如此,产生了大批世袭掌教,慢慢脱离古兰经的原意,不断压榨百姓。
这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不少人都心生异想,试图重新界定伊斯兰教义,与佛教相同的是,同一个宗教里面有不同分支。
这些所谓的新生阿訇不断追求其它教派,其中,甘肃安定县回族阿訇马明心最为显着,他鼓励人们信仰伊斯兰教哲赫林耶派。
说实话,人家这教义这不错,难怪得到大批信众的支持,毕竟伊斯兰教的信众基础深厚,所以迅速传播。
并且他亲自前往撒拉族聚居的循化传教,受到当地仁德踊跃支持,撒拉族贺麻路乎、苏四十三拜他为师,于是这只教派也就被伊斯兰教徒称作新教。
新旧两派伊斯兰教徒之间必定会产生冲突,马明心这个作法无疑是在虎口夺食,那些世袭掌教又岂会放过他?
要知道,这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群体,由世袭土司、掌教牵头,同时笼络地方官员。
这样子,新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受到打压,两派竞争愈演愈烈,等到苏四十三成为循化哲赫林耶派首领之后,这种矛盾瞬间被扩大。
苏四十三可不是他师父马明心以及师兄贺麻路乎那种的老实人,老老实实不愿与人争斗。
他可是个有大志向的回族,如果用一个词形容他,那就是枭雄,宗教界的枭雄。
在他的带领下,当地新教以碾压性的优势,死死压住旧教,这就引起了统治官员的不满,1871年4月11日,陕甘总督勒尔谨忍不住了,亲自让副将新柱带兵去循化搞一下。
暗地里的意思很清楚,要是新教不愿意臣服,那就送他们下去见真主。
果然,这种作法彻底激怒了新教,人家可是整个循化宗教界的大佬,或者说是统治者也恰当,苏四十三就是龙头,根本不管你满清王朝,带着人就把新柱杀了。
并且顺势夺下了起台堡,兰州知府杨士玑成为这场暴乱的首个牺牲品,新柱档次不够。
有人不是说过吗?一只有信仰的部队才是最可怕的,回族作为中国元朝等级制度的产物,或者说融合了大批优秀民族的基因,自身勇武绝伦,并不逊色于蒙古人。
尽管苏四十三不是一个强大的统帅,可他掐的时机很准,新旧教派之间矛盾已经到了一个无法磨灭的地步了。
但是宗教矛盾很好的被转移到统治者身上,借势推翻的当地清王朝统治基础。
于是河州署知州周植成为了第二个牺牲品,只不过他在城破之前就自杀了,算是为家人留下了一份遗产,也为自己留下了一份清名。
满清为了安抚西北官员,势必会加大,抚恤力度,周植也就自然而言成了一个典型,那么他的家人也会得到也好的处置。
战争的
第四百四十二章 河湟起义
起义军久攻不下,素手无策,但是满清不会,中枢系统不是傻子,粘杆处将详细的情况上报给了乾隆,而军机处根据这些,迅速制订了战略,并且派大学士公阿桂、尚书和坤担任此次战斗的总指挥。
别以为人家和坤真的只会贪钱,没有本事的话,乾隆又岂会重视他?甚至一而再再而三放过他,军事主官是乾隆年间赫赫有名的将军阿桂,他就是一个后勤指挥,双方配合无间。
在起义军攻城的这段时间,陆陆续续抵达兰州的清军差不多有上万人了。
说句不好听的话,这一万人,怎么着也能干死一堆散兵游勇,要是不行那就真废物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