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足耗费了三个小时,谁也没有想到,日军在短短一天之内,将整座城变成了一个战场,街头巷尾通通都是战斗的好地方。
日军整个联队都战斗到最后,并且全部战死,一个活口都没有,当然,这也是中华民国希望看到的结果。
于是,朝鲜平壤以北地区最后一块日军占领之地也落入中华民国手中了。
尽管中华民国二十万部队在此次突袭作战中伤亡不小,但是日军的伤亡更大。
或许有人觉得中华民国的士兵毕竟一直在国内作战,战斗素质以及战斗力并不足以媲美日军,要知道日军可是自从=日俄一战后,磨练出来的老兵。
可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场战争的胜利并非是简简单单两国军队素质比拼。
更是战术、武器的比拼,相比于日军,中华民国军队运用了超出欧战范畴的先进战术,并且有着同级别部队的重火力、大编制。
再加上这些人都是东北的‘老兵’,是张作霖在奉天赖以生存的支持力量。
大部分人都是土匪出身,手上见得血并不少,相比于日军,他们的心里素质也不弱。
第二十七师在占领清津之后,迅速乘坐当地铁路赶往银浦里,还真别说,日本人把这朝鲜当成他们第二个家,不遗余力建设,各地铁路系统特别完善,比起东北的建设来,强了不少。
要知道,东北奉军在得到冯家支持后,武器装备一干辎重问题解决了,并且东北本就是资源产地,所以,有钱的很。
于是,张作相就提出了类似于东南一样的大建设计划,首先,铺设抵达各个县城的铁路网。
而且,这个计划不是东北统一铺设,完全学习东南作风,总部给钱,各县自己找人建设,再进行验收,所以,仅仅一年时间,东北那叫一个交通便利。
可相比于日本经营了十来年的朝鲜,还是有所不如,可见日本仁人对朝鲜的重视。
相比于平壤以北的西部地区,有中华民国三个师的清理,东部地区就显得有些兵力不足了,仅仅是第二十七师以及第五坦克师。
但事实上,进攻的节奏比起西部来,还要快上许多,说实话,大部分地区都是第五坦克师解决的。
钢铁洪流在盖马高原、白茂高原上驰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破了各地守军,就像一把镰刀,把这片地区收割了一遍。
而第二十七师从踏上朝鲜土地以来,目的十分明确,那就是解决清津的日军,事实上,他们也做到了。
日军在各地的守军遭到了中华民国军队的特殊照顾, 就算是对付那种小县城,军队依然采用了炮击,团属十二门75mm野战炮以及十二门120mm重型迫击炮给了他们无与伦比的震撼。
几乎是不到十五分钟就解决了一座县城,大炮一轰,守军大部分被炸得尸骨无存,剩下的已不足为虑。
至于日本那些组织起来的伪军,更是不堪一击,只消一阵机枪扫射,便无比投地,跪求投降。
于是,日军第十九师团小部以及第二十师团半部,整整一万二千名日军被消灭。
其中,第二十师团第三十九旅团长千叶羽大佐以及一干名日军军官,无一存活。
这次战役算是完成了百分之二十,不过,东北军区的计划已经差不多了,暂时不需要占据整个日本,所以大军止步不前。
冯庸的目的可不是一次性把日本打残,而是借助此次机会,进一步增强国际影响力,并借此在巴黎和会上夺得更大的利益。
事实上,这一次中华民国的行动在国际上被称为“雄狮崛起”,以英法美德俄葡西为首的列强纷纷表达了敬意。
以至于,中华民国的国际影响力迅速上升了一个层次,媲美意西这种的二流强国。
相比于中华民国的得意,日本就显得有些失意,原本大好局面,一度失控,他们的远东派遣军被苏俄打得屁滚尿流,只能龟缩在海参崴苟延残喘。
就连国家内部都纷争不断,甚至分裂成两个势力,天皇政府居然压制不住叛军,这成了国际的笑柄。
中华民国国内,因为这一次收复行动,国民对冯德麟为首的政府充满了敬意。
熊希龄、蔡元培、张謇等人大肆赞扬,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称这是新时代的胜利。鲁迅称之为中华又一次崛起。
京城、上海、南京、长沙、武汉等城市,青年学生、民众纷纷上街游行欢呼,一时间,冯家父子在中华民国的声望达到最高点。
第五百一十二章 郎情妾意
1918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华民国的战事已然结束,预定的目标圆满达成。
这几天,不管是冯德麟还是冯庸,又或者是麾下一干军政要员,通通没闲着,都在政府机关加班,吃住都在办公室,都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妻子抱怨冯庸呢!
京城军事委员会总部。
“啊!”冯庸伸了个懒腰,大喊了一声,这他奶奶的,总算结束了,从战事一开,他就一直绷着劲,生怕出什么意外。
尽管手上的没什么事情,政事都由政务院处理,再说上面还有他爹冯德麟呢!军务大部分都是蒋百里、张孝淮在统筹,他倒是当了个甩手掌柜。
可他还是没闲下来,死死的盯着地图,特统、军情局每隔十分钟就把三地的消息传回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