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一桶桶的汤,里面可是一大块一大块的猪骨头,有筒骨、排骨、脊骨,骨头上还带着许多故意没剔下来的肉,连骨带肉还放了一些肉皮在里面煮,煮的时间够长,还加了些芋头和黄豆,味道浓香。
“大家尽管吃,没吃饱就再添啊,唯一一点,不许浪费。”
换上身干净衣服的李逍,浑身舒爽多了。
他也拿了个饭盆,也没矫情,粥桶里打了碗粥,然后汤桶里捞了几块排骨,夹了几筷子的剁椒蒜子,就蹲到树下开吃了。
干了一上午的活,洗了个澡后,确实是胃口大开。
本来这炎热天气是没什么胃口的,更别说吃大肉片和骨头汤了,可现在李逍丝毫不觉得油腻,只觉得啃的很舒服。
那些麦客们平时哪吃过这样好吃的饭菜,简直跟过年一样啊。
好多人甚至当了十几二十年麦客,收了大半辈子麦子,但却还从没有吃过白面食呢。
麦子碾磨成粉,还筛过,细细白白,揉制蒸熟,成为那松松软软,好看好摸更好吃的白面馒头。
寻常百姓种了麦子,但更多的还是直接蒸麦饭的多,蒸麦饭不用碾磨能节省钱,更不说少了几道工序后还能减少损耗,不过麦饭的口感确实是很差很差的。
至于说吃肉,哪怕是贵族官员们瞧不上的猪肉,可百姓一年又能吃上几回呢?
他们啃骨头的样子让李逍记忆深刻。
一块骨头不但把外面的肉啃的干干净净,还要把骨头吸吮多遍,连里面的骨髓也要全吸出来,最后把块骨头啃吸的发白,不再有半点油腥在上面,才会放下。而且就这样的骨头,他们也不会扔掉,这些人很有默契的把骨头都放在空桶里。
“回头再熬一熬,又是一锅好汤!”老麦客笑着对李逍说道。
李逍看着那些吸的都发白了的骨头,心想再熬估计也熬不出什么了吧。
“家里还有骨头呢,杀了头大猪,足有三百来斤呢。下顿再煮过就是了!”李逍说道。
可老麦客却觉得那太浪费了。
“这可是大骨头,一次哪里吃的干净,起码也得煮个三次才能把里面的骨髓油水都煮出来,吃一次就扔,太浪费了。可不敢这样浪费的,吃一次肉不容易。”
这话说的,让李逍心中感叹。
百姓的日子确实是苦,他们最勤苦却又最简朴,最容易知足的一群人。哪怕负有沉重的负担,也没有如后世人那般容易抱怨。
他们扛着座大山,一直负重前行。
他们的汗水他们的勤俭,才真正造就了大唐帝国的辉煌。
不管王朝兴衰,百姓都是苦的,太平年岁没有兵灾,他们就已经最满足了。可是一遇旱涝蝗灾,百姓依然连吃饱肚子都难做到。
地里的收成实在是太低了,而关中的土地却又越来越多的被权贵们给兼并占有。
过去,大唐初立时,每个中男和丁男都能分到几十亩地,但是现在,年轻一辈的中男和丁男,却已经分不到多少地了。
田地越分越少,可租庸调却是固定的,从没变少过。
没有积蓄,没有存储,一场旱灾,这些百姓就面临着无粮可食的困境,就得拖家带口的往外乞食求活!
但愿玉米能够尽快的推行开来,多增加些亩产,能让百姓多点粮食吧。不求每个人都在大唐之下过的富裕,但起码强盛的大唐帝国子民们,总不能经常挨饿受饥吧?
第264章 泳池派对
蓝溪李家十亩麦子收了五十二石的消息,不径而走,很快就如风一般的传遍了关中平原。
连远在长安太极宫深处的皇帝李治,都听到了这个消息。
“十亩麦子收了五十二石?”
若是别人报上这个消息,那李治肯定不会信这种鬼话,可这消息说的却是李逍。
那位可不是一般人啊。
人家能种出玉米来,可是天降祥瑞啊。
别人种不出亩产五石的麦子,但他相信李逍绝对能种出来。
“他是怎么做到的?”李治望着奏章惊叹。
“百闻不如一见,陛下何不亲自去看一看呢?”武氏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笑着说道,“正好弘儿也总说想出宫去玩玩,不如就去蓝溪,瞧瞧李逍家的麦子,再去看看玉濑。”
长安很热,太极宫里也不凉快。
在大唐周边有很多的别宫,是为皇帝的避暑之地,同时那些别宫还做为京城外围的堡垒,成为军要城堡,拱卫帝都外围的安全。
每座别宫,里面都囤积着很多粮食和武器,平时可以做为皇帝外出休闲度假之地,一遇紧张情况,就能成为京畿防御纵深的外围堡垒。
比如在京西岐州就有九成宫、歧阳宫,在长安周边还有仙游宫、宜寿宫、甘泉宫、太平宫、步寿宫、兴德宫、长春宫等。
每一座别宫都处于京城外围的战略要地。
不过在蓝田还没有别宫,那里比较远。不过别宫虽然没有,但是皇家庄园却是不少的。
大唐皇帝有许多庄园,又称官庄,这些官庄不隶属于朝廷各部衙,而是直接属于皇帝的小金库。
有种粮食的,也有养猪的,养鹿的,养马的,养牛的,还有不少作坊,总之,这些都是皇家产业,皇帝私产。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