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逍遥小地主_木子蓝色【完结】(373)

  “陛下,朝廷科举明经科考试的九经,一套九经若交给臣来印刷,臣可以一年内印出一万套来!”

  九经是三礼三传加上易、书、诗,这是明经科的教科书,考试的内容都出自这九本儒家经典。

  “一年印一万套九经?”李治眼中精光暴起,如一头噬人猛虎般盯着李逍。

  “一万套九经。”李逍自信的道。

  “一套要多少钱?”李治再问。

  俗话说的好,九经正文,通不过四十七万八千九百九十五字。童子日诵三百字,不五年,略可上口。

  说是少,但一套下来可不少字,足足四十七万多字呢。

  一卷万字,那也得四十八卷。

  长安厉害的抄书人,一天抄一万,那也得抄上一个半月。

  李逍雕版印刷,一个版也就一百多字,一套版就得两千六百多张,若要印一万套,肯定得好几副雕版,光刻版就得几万张,这是个不小的工程。

  不过雕版印刷量越大,成本就越低。

  “板钱约五六百贯,写版约二百贯,纸和墨钱稍贵,印刷装订工食钱另计。”

  “你就说一套九经多少钱?”李治搞不懂印刷的成本,直接问。

  “如果印一万册的话,一套九经四十八卷,成本大约可控制在三十贯内。”

  李治听闻心里算了一下,抄书的话,一套九经起码抄书费就得近五十贯,这纸墨笔钱还要另算,而纸墨可是花费很高的。总的来说,正常抄一套九经,估计不下百贯钱,哪怕再差的,也少不了多少。

  因此说,这时代,许多人读书都是借书自己抄。而若是家族条件一般的,抄都抄不起。

  抄一套成本总算下来得近百贯,而印刷一套成本才三十贯?

  这才不到三之一啊。

  “陛下,关键还是纸太贵,若是陛下给臣一些造纸和造墨工匠,臣还可以把成本再下降不少。”

  造纸术虽出自汉代,但在南北朝时期有飞跃的技术进步,不过虽然造纸术大为提升,可纸张依然很贵,唐朝的纸价比起宋朝来,估计十倍不止。若是跟明清时比,那更是相差几十倍之多了。

  造纸这东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只不过士族们大多藏珍着。

  “你有办法降低造纸和制墨成本?”李治问。

  “可以。”

  就算李逍现在还没有研究出新的造纸技术,但只要对工艺流程等进行些改良,那么效率也会大大增加,后世的生产管理水平哪是这时代人能比的,小作坊式的生产本来就成本较高。

  如果加大规模,提升效率,甚至在原材料这块加以控制,那么成本肯定能大大降低。

  再说了,印刷书籍的目的是普及推广,又不是搞珍藏,因此并不一定就要非常好的纸张。纸张质量差点,成本自然也就能再降许多。

  至于油墨,现在这技术本就在李家手里,如今成本较高,那也是产量较少,如果扩大工坊,加大产量,这总体成本也是还能再降一降的。

  “如果有自己的造纸坊和制墨坊,那么改以前的册页和卷轴式书籍为线装式翻页书籍,纸张质量稍降点,那么臣可以把每套九经的成本压到二十贯左右。”

  皇帝不由的瞪大了眼睛,刚才说三十贯一套,他就觉得未免太便宜了。

  可现在,李逍居然又一刀砍掉了三之一成的成本。

  “怎么可能?”

  一套九经近五十万字,才只要二十贯?

  这要是印一万套出来,那也才二十万贯?

  李治相信,要是真有二十贯一套的九经,那么肯定会有许多人愿意买。不说别人,李治都愿意掏这钱,国子监、天下州学、县学的教师学生加起来要也不少,天下几百州千余县,加起来也有数万之多,不到十万也不会少到哪去。

  这还不算那些民间私学。

  二十贯一套,李治肯定愿意买。

  他现在只是怀疑李逍在吹牛。抄一套要近百贯,你印一套才二十贯?

  殊不知李逍却是在想,要是能够改良下造纸术,那么雕版印刷成本确实会很低的。一套九经,如果控制的好,写版刻版不到三百贯,剩下的就是纸张、油墨以及印刷和装订工钱,而印刷的越多,成本还能摊的更薄。

  相比起现在一卷书动不动几贯钱的高价,一卷书几十文甚至十几文钱才是应当的啊。...

  第272章 黄金三招

  “你是一个疯子!”

  李治沉默良久,对着李逍微微摇头,吐出一句话。

  “我愿意做陛下的疯子,为陛下扫除士族门阀。”

  李逍不是一个疯子,但他疯起来比谁都可怕。对别人来说,士族门阀那就是高不可攀的大山,更别说要主动去挑战。

  李治又是一声叹息,士族门阀,说来他皇唐李家也是五姓七家之一,虽说当年李家说自己是陇西李,其实并不是被那些士族所承认。

  连皇家都一心想要钻进这五姓七家之列,可知天下人对他们的那种仰慕向往了。

  “陛下,当年太宗皇帝修氏族志,已经明列皇家李氏为天下第一等,外戚次之,勋臣高官再次之。可时至如今,世人还多将崔卢郑李王视为氏族之首,这太不应该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