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是在贞观年间立的项,那个时候高祖李渊都还在当太上皇呢,因为太上皇还在,太极宫里有两个皇帝,李世民也觉得别扭,于是便想着在太极宫的边上修一座新宫给太上皇居住,因此命名为永安宫。
贞观八年正式开始营建,永安宫的设计者正是朝廷有名的建筑大家阎立本。只不过贞观九年五月,太上皇李渊就驾崩在大安宫里,于是永安宫也就停建了。
永安宫刚营建不久时,就改名为大明宫,只不过大家有时也还是会永安宫、大明宫的混叫。
李治现在大权在握,这个时候提出重新修建大明宫其实也是另有深意。
今年关陇、山南、河朔等地大旱,夏收损失严重,许多百姓都没有收获,不少地方已经出现流民,流民开始往长安聚集。
对于灾民的安置,朝廷里的大臣们也各有想法。有人提出让各地官员严守地界,不得让灾民出界,等候朝廷的赈灾粮食。
而有官员则认为这样做会死很多人,毕竟关陇河朔山南本就不是交通便利之地,等候赈灾之粮,就是等死。与其这样封锁州界,不如让饥民到长安来,毕竟长安这里还存有不少粮食,而且粮食从关东运到长安来,也比运来关陇河朔各州去更方便省时。
当然,大量饥民聚集到都城下,还是会有不少的风险的。
万一有人煽动百姓作乱,事情也不好控制。
于是比较有经济的宰相李绩就提出了一条建议,以工代赈。
那些今年绝收的灾民放他们来长安,朝廷在长安边上设一些灾民营暂时安置这些百姓,发放赈灾粮食。但粮食不白给,把灾民中的青壮者安排去修建大明宫。
灾民中的青壮者去修大明宫,这就等于是釜底抽薪,减少了动乱之源,另一方面以工代赈,还正好利用这些灾民修建修了一点的大明宫,毕竟平时修个宫殿不容易,得避开农时,每次征召有限。
现在正好,以工代赈,一举两得,既方便灾民救济,又能够控制局势,还能够修好烂尾停工的大明宫,岂不正好。
而李义府更是建议,再发行一点赈灾债券,反正有之前发行的成功经验,就拿百济攻占的土地和俘虏来做债券的抵押嘛。
李义府还野心勃勃的准备发行二百万贯新债券,以充实朝廷府库,顺利的度过这次灾情。
第290章 树旗
“让我猜猜,陛下答应给我们的三十万贯钱估计也没了对吧?”李逍摇头叹气,突然修大明宫这事他不知情,不过他这个秘书少监虽说品级挺高,但也没高到能到政事堂议政的地步。
朝廷大事,也不是他这种级别的官员能够参与决定的。
但大明宫的突然修建,确实也影响到了李逍的计划。
毕竟大明宫在历史上,可是非常的有名。太极宫是杨坚修建的,历经隋朝二帝,又历唐朝三帝。李治修大明宫后搬到大明宫,历史上先后有十七位唐朝皇帝在此理政,其规模可是比太极宫还大,甚至比后来玄宗皇帝建的兴庆宫也还大。
大明宫历史上被称为东内,太极宫被称为西内,兴庆宫为南内,三大内并称。
这样的宫殿可不是一座别宫,这是一整个宫殿群,皇宫大内啊。估计得动员十几万计的百姓工匠,历史上大明宫修的很快,当时还全天下加征税钱,京官甚至全部减俸一月支持,命天下各州进供物资,集天下之力,费时十个月修建完成。
修宫殿很费钱,修一座东大内更费钱。
李治原本答应李逍要拔三十万内帑给他印书,现在看来是没戏了。皇帝又要赈灾又要建宫殿,肯定是先紧着那边来。
果然,李元芳点头。
“内侍省的内常侍说陛下已经把钱拔走了,现在内府空虚,没钱可拔。那位内常侍也没办法,让我们自己想办法。”
自己想办法,这还真是简单啊。
将匠监不拔工匠、少府监不给人,连内侍省也不给钱了。
这让李逍如何筹建作坊,如何把印刷局拉起来,又如何印书?
“三郎,现在怎么办?”
“只能自己想办法了,事情还得做,不能停。没钱,我们就自己找钱,没人,我们自己找人。”李逍很坚定的道,印刷局的成败现在关系到李逍个人的安危,他不能不急。
“处处要钱,到哪去弄钱?”李元芳问。
李逍笑笑,“我们玉米监手头不是还有一笔钱吗,先用那个做启动资金,算是我们印刷局借玉米监的,按公廨钱利息拆借好了。”
玉米监是有小金库的,种辣椒种西瓜还私卖了下玉米种子,小金库里的钱给大家分了不少奖金,但也还有些剩余。反正现在印刷局的官员,都是从玉米监里借调过来的。
“监里的钱也不多,要印两万套书只怕不够。”
一位官员马上道,印两万套书最少要三十万贯钱,把玉米监卖掉都不值这么多。
“启动资金用不了太多,先把几个工坊弄起来,后续的再想办法。实在不行,我可以先把我自己的钱借垫一下。”
把私人钱垫支公家事,这也是没办法了。
“元芳,你马上去找狄法曹,让他替我们跟阎长史求个人情,让阎大匠给我们拔点人过来,起码得给我们点工匠,其余的我们自己想办法,工匠和工具这只能找他们借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