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许李家的酒坊自己酿酒供给药酒生产,所产酒只要不上市售卖而只供药酒生产即可,还不限量。
这个牌照可不得了,若是说一般年景,倒也没什么。可现在是灾年啊,私人一律不许酿酒,连官方的酒坊都压缩了产量,可皇帝还记得李逍上次说的药酒坊没原料,现在都快停工损失很大。
武氏也记得李逍的表现,知道这次李逍帮了大忙。
她在皇帝面前为李逍说了不少好话,于是乎,李逍这个检校武珍州刺史,还没上任,就已经摘掉了检校的帽子,成了正式的武珍州刺史。
而且武氏为了表达谢意,还替李逍多谋了一顶官帽。
“安东经略、安抚使!”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官职,安抚使这个职务早在隋朝时就有了,一般是设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官职,主要是安抚西南的夷人,而经略使呢,则是一个军职。
类似于省军区司令的存在。
比如说现在这个安东经略使,就是安东军区的司令。这个安东军区包括整个三韩半岛加上辽东半岛,不过暂时现在也只有武珍州和居烈州这两个州在大唐的控制下,其余地方还是在敌人手上的。
如今那边是战区,薛仁贵和苏定方就是战区司令,而李逍这个司令,其实就是相当于军区司令,说直白点呢,薛仁贵他们管的是野战军,而李逍管的其实就是地方武装力量,比如民兵这样子。
经略使一般只设在边疆地区,与都督府并置,也多由都督兼任。
而现在因为百济那边还是战区,苏定方和薛仁贵做为统兵大将,也各兼了一州都督,但经略使没让他们兼,而是给了李逍。
倒不是说朝廷不信任他们,而是过去那里刚打下来,连顺民都没几个,经不经略也没什么关系,毕竟没民兵。现在让李逍兼经略安抚使,其实也不过是名头好听点,毕竟那里一样没民兵可统的。
但加了个使职,听起来也好听些不是么。
李逍是这样想的,武珍市市长兼朝鲜省军区司令,这个官职有点叼啊!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
第334章 衣锦还乡
皇帝任命李逍为安东经略安抚使的旨意,在中书门下没出半点意外的被通过了。
反正宰相们都明白这是皇帝对李逍那天表现的奖励,也知道这个经略安抚使不过是个好听的名头。
只管武珍州和居烈州两个新占领区而已,况且这个经略使又不持节。
在三韩,持节的是薛仁贵和苏定方这两位兼任的都督。
持节,是有没有实权的重要表现。
何谓节,节就是节杖,是代表皇帝最高权威的一种凭证,就好比是把尚方宝剑。
汉魏之时,领兵在外的将领如果能得到节,那就是了不得的荣耀和和。魏晋时大将们获得节的档次有三等,分别是假节、持节、使持节,其中最高的就是使持节。
使持节的大将,有权斩杀二千石以下的官员,这就是节的威力,节以专杀。
隋朝时,各处重要的地方设立总管府,总管府上还有大总管府。到了唐朝后,改总管府为都督府,管辖的军区就叫大都督府或都督府,为了加强都督们的权威,皇帝会给使持节的权力。
而使持节的都督,有时也会被叫做节度使。
对,就是中唐以后权力无比庞大的节度使。不过这个时候的节度使只是一种非正式职称,只是大家的俗称,权力也远没后来的大。
到了隋朝时,使节跟爵位一样,变的很虚。
假节这个称号很少见,而使持节和持节则都成了虚衔。
比如都督都会例受使持节,而刺史例受持节,这相当于你当上都督,肯定就会给一个使持节衔,而当上刺史,肯定就给一个持节一样,因为太普遍了,所以大家官职前都不再缀上持节、使持节了。
到了唐朝,旌节跟以前不同了,旌节之制,命大将帅及遣使于四方,则请而佩之。旌以专赏,节以专杀。这时的旌节,则跟魏晋时的使持节一样拥有极大权力,但不是例授,很难得。
李逍做为刚摘去检校称号的正式武珍州刺史,是例授持节的,不过这个持节没啥用处,就好比是后世省军区司令肯定要给他省常委进常委会一样,多数时候是不会有啥真正用处的。
中大夫持节刺史武珍州,使经略、安抚安东道、兼代王友蓝田县开国子李逍。
接过诏书后,李逍便骑马回蓝溪乡下了。
婉儿临盆在即,是不可能跟着去百济的,一路太远,还得出海坐船,实在是不方便,舟车劳顿,普通人都吃不消,何况一个快生的孕妇呢。
回蓝溪的时候,李逍排场不小,他特意让人打起了全副仪仗。
长安到蓝溪,八十里蓝武官道上,引得不少行人侧目注视。
大家议论纷纷。
有人惊叹如此年轻的刺史经略,有人则感叹李逍年青得意。
还有人说李逍厉害,许州崔彻底的折在李逍手里,连王柳两家的崩塌听说都是跟李逍有关。
还有人说来相公就是被李逍气的辞职的。
据说来相公那天跟李逍在皇帝御前动手打架,结果李逍把来相公揍的不轻,来相觉得很没面子,于是辞职回家了。
李逍听着这些不时飘进来的议论,并不以为意。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