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两艘旗舰交战,舷侧的炮火快被打哑的时候,麦克多诺将战舰转了180度,从而将另一侧舷炮对准了“康菲昂斯”号。后者企图进行同样的机动。但刚转了一半就遭到“萨拉托加”号掉过来的炮火纵射。船里涌进的水眼看要淹死伤员,英国旗舰不得不投降。当“萨拉托加”号将炮火转向“红雀”号时,它立即投降。投降的还有已经在克拉布岛搁浅的“金翅雀”号。几艘英国大划艇划着逃掉了。历时两小时20分钟的近战使美英双方各伤亡200人和300人。
从各方面考虑,麦克多诺的胜利对于这次战斗、这次大湖战役乃至整个战争都具有决定意义。普雷沃斯特的后勤供应面临着危险,他匆忙丢下重炮和给养退到了加拿大。普雷沃斯特失败后,英国政府重新审度形势,接受了威灵顿的再次进攻将得不偿失的估计。于是,英国政府不再要求美国割让领土,并通知了根特的谈判代表,因而为在年底前缔结和约铺平了道路。
八、1815年的作战行动
1814年12月24日签订根特和约至停战命令送达各分散陆海军部队的这段时间内,发生了好几起流血战斗。在陆上,最著名的要算陆军少将安德鲁·杰克逊击退英军对新奥尔良的进攻。皇家海军对大海的控制使得这次部队登陆成为可能,除了这一事实外,海军在这场战斗中只是相当次要的方面。由海军上尉托马斯·卡茨比·琼斯指挥的5艘美国炮艇试图阻拦英国人进入波尔尼湖,但40艘武装小艇和双桅船将它们赶到了一边。杰克逊占据了密西西比河左岸的阵地,右翼是大河、左翼是一片沼泽。两艘美国小纵帆船“卡罗莱纳”号和“路易斯安那”号从河上进行了有效的支援。当“卡罗来纳”号被英军灼热的炮弹烧毁后,其舰员继续跑到岸上操炮。1月8日,英国陆军少将爱德华·帕肯汉姆爵士率领的数千名半岛战争的老兵向躲在堑壕里的杰克逊的狙击手发起正面攻击。硝烟散去之后,帕肯汉姆和他的 2000多士兵倒下了,其余的已经逃走,美军损失71人。在和约签订两个星期后美国人的这场胜利当然对战争没有影响,但杰克逊却开始踏上了赴白宫的道路。
在海上,由海军上校斯蒂芬·德卡特指挥的重型快速帆船“总统”号于1815年1月中旬在试图躲过纽约港外的英国封锁分舰队的时候被俘获。同时,幸运的“宪法”号在上校查尔斯·斯图尔特的指挥下成功地逃出波士顿港,并于1815年2月末独自俘获两艘单桅小帆船:20门炮的“撒爱因”号和18门炮的“利万特” 号。通常,两艘英舰攻击一艘敌舰时,一舰与对手交战,另一舰机动进入纵射阵位。但这一次斯图尔特操纵“老铁甲”的技术尽善尽美,在整个战斗中始终没有遭到纵射。
根特条约没有提到强征水手和中立国权利问题,考虑到拿破仑已被安全地流放到厄尔巴岛,这些就再不成问题了。条约仅规定结束战斗和各自归还领土。但条约签订的消息和新奥尔良战斗的消息同时到达,使得许多美国人相信美国打败了英国,英国被迫接受了胜利者的条件。不管怎么说,美国和加拿大确定了无可争论的边界。双方最后同意从边境撤军,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不设防边界,美国人很快忘却了被封锁、焚烧华盛顿事件和他们的陆军的错误,但他们记住了海军的胜利,民族团结意识加强了。
九、小结
对英国来说,1812年战争是一场通过谈判而结束的有限战争,在利用制海权帮助击败拿破仑的同时,英国勉强被卷入的。对美国来说,1812年战争是一场力图中止英国煽动的印第安人袭扰、获得加拿大和维护中立国的权力、反对英国海上干涉的斗争。
在大西洋,战争主要是皇家海军对美国港口和水道的封锁及美国海军和私掠船对英国海上贸易的袭击。在北部前线,谁控制了水上后勤运输谁就获得胜利。欧洲的事件决定了形势发展速度。1812年,人手不足的英军处于守势,只愿将较小部分物力投入北美战场。1813年,他们依然在加拿大处于守势,同时扩大海岸封锁。1814年,英国将封锁扩大到整个美国沿海,并利用威灵顿的有战斗经验的部队成功地袭击了华盛顿。但袭击巴尔的摩没有成功,后来通过以前的尚普兰湖入侵路线对纽约州的入侵也遭夭折。
美国海军袭击商船引起的小规模战斗,二十几次发生在大西洋、一次发生在太平洋。使英国人恼怒而使美国人惊喜的是,在单舰对抗和快速帆船战斗时美国人四战三胜,单桅小帆船和双桅船战斗时美国人八战七胜。战争期间,英美两国军舰在大洋上交火25次,美国人胜13次。火力强的一边赢得所有的胜利,只有两次例外:美国单桅小帆船“黄蜂”号击败英国双桅船“弗罗列克”号和“仙农”号击败“切萨皮克”号。交战证明美国海军的战斗人员至少不比皇家海军差,但是大洋战斗并未影响到战争结果。英国各类军舰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这使它差不多能够任意封锁美国海岸和发动两栖攻击。美国海军舰只和私掠船对英国海上贸易的非决定性袭击是美国唯一可能的报复行动。对美国人来说,最大的侮辱是火烧华盛顿,它毫无疑问地证实了炮艇防御政策的破产和全国民兵防御体系的失败。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