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甲午战争史_戚其章【完结】(101)

  注21 《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26),第27卷,第37页。

  注23 《日清战争实记》第17编,第17页。按:天王山,位于日本京都府乙调郡大山崎村,地势险要。1582年,羽柴(丰臣)秀吉讨伐叛臣明智光秀,大战于此。秀吉先夺占天王山,因获全胜。

  注24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66页。

  注25 《日清战争实记》第17编,第17页。

  注26 《宋帮办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61),第28卷,第15页。

  注27 《章高元禀》,《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按:《章高元禀》又称:张奉先“于回救寿山时中弹陷阵,必无生理”。实则张奉先并未阵亡,而是被日军俘虏,于1895年8、9月间遣返回国。(《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下),第464页)

  注28 《章高元禀》,《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

  注29 《李世鸿传》,《皖志列传稿》第7卷,第48页。

  注30 吴涑:《清故游击李君家传》,见《中日战争》(6)。第303页。

  注31 《死事游击李君墓志铭》,《清甲午中东之役战殁李将军传志汇编》。

  注32 吴涑:《清故游击李君家传》,见《中日战争》(6),第303页。

  注33 《李世鸿传》,《皖志列传稿》第7卷,第48页。

  注34 《宋帮带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61),第28卷,第15页。

  注35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中日战争》(1),第43页。

  注36 《日清战争实记》第17编,第19页。

  注37 《宋帮带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261),第28卷,第15页。

  注38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42页。

  注39 日本参谋本部:《明治二十七八年日清战史》第24章,第192页。

  注40 《日清战争实记》第17编,第21页。

  注41 《章高元禀》,《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

  四 清军反攻海城

  盖平失守后,清军为了挽回在辽阳南路争夺战中的不利局面,便决定实施反攻海城的计划。

  先是淮军屡挫,声名狼藉,言官交劾,清廷因欲起用湘中故将。帝党也想借此机会实现“以剂湘淮”的构想。湖南巡抚吴大澂奏请绕率湘军北上,朝旨允之。左宗棠旧部藩司魏光焘、曾国荃旧部臬司陈湜、湘军悍将李续宾之子道员李光久等,皆令募兵北援。一八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旨授两江总督刘坤一为钦差大臣,督办东征军务,“关内外防剿各军均归节制”。注1刘坤一就任之初,因需料理畿辅各军,急切不能前赴山海关,便将关外攻守事宜委宋庆调度,一八九五年一月十五日,光绪又谕宋庆、吴大澂帮办刘坤一军务。

  早在盖平失守前,清军即准备反攻海城。依克唐阿曾与吉林将军长顺拟定一个反攻计划:依克唐阿、长顺由北“分左右两路,步步前住,相机规海,兼可顾辽”,宋庆由南“率队夹攻,催业已出关的陈湜一军由西“速来助防剿”。注2由于日军进攻盖平,清军“以保盖平,护营口为当务之急”注3,致使此计划未能实现。盖平失陷后,

  章高元的山东嵩武、广武、福字诸军及张光前的亲庆军驻大房身,徐邦道的拱卫军驻二道沟,刘世俊的河南嵩武军及姜桂题的铭军驻大石桥,宋得胜、马玉昆的毅军驻侯家油坊,“皆环营口东西北三面,或十数里,或二三十里”,“严备堵剿,力保营口”。注4这样,清军发动的规复海城之役,起初只有依克唐阿、长顺二军参加,其后才逐渐扩大规模,投入了更多的部队。

  自一八九五年一月十七日至二月二十一日,清军先后四次反攻海城,皆以失败而告终。兹分述如下:

  第一次反攻:时在一月十七日。清军参战的部队主要是依克唐阿、长顺二军。依军有:敌忾军步队四营;镇边军步队三营,马队八营;靖远新军步队二营,马队四营;齐字练军步队四营,马队二营;齐字新军马队三营;韩登举民团三营。长顺有:靖边军步队十一营,马队二营三哨,炮队二哨;吉字军步队八营,马队四营。此外,还有豫军精锐营步队三营二哨,马队三哨。合计六十三营,约二万余人。

  清军为组织反攻海城,曾进行了多日的准备。在清军看来,海城为“辽沈之门户,海疆之咽喉,此城不复,军事难期得手”。清廷也向依克唐阿、长顺迭降“迅拔坚城”的谕旨。注5长顺所部原驻本溪湖,于海城失守后,移至鞍山站、腾鳌堡一带分路扼扎。长顺本想与宋庆、依克唐阿二军约期同进,先图恢复海城。一八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依克唐阿带队抵辽。而宋庆复函称:“因两军相距较远,难定师期。”注6于是,依克唐阿与长顺共商反攻海城之策。一八九五年一月六、七等日,二人同抵鞍山站,“商定分左右两路,步步为营,相机进剿”的作战方针。但又恐东路之敌趁机窜扰,便商请盛京将军裕禄分别行知东路清军“一律大张旗鼓遥作进规凤城之状”。注7一月十一日,依军进扎耿庄子,为右路,长军进扎闵子山,为左路。两军均按计划稳步向海城进逼。

  此时,日军陷海城已有一月。在此期间,城西三里的晾甲山,城北三里的欢喜山,城西南七里的唐王山及城东北三里的双龙山,皆修筑了炮台。城东南一里的荞麦山原为清军阵地,也重新加以布置。荞麦山与晾甲、唐王二山成鼎足之势,扼营口大道;双龙山与欢喜山对峙,扼辽阳大道;欢喜山又与晾甲山相望,扼牛庄大道。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