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甲午战争史_戚其章【完结】(136)

  注26 《军机处电寄刘坤一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352),第29卷,第38页。

  注27 《复丁提督》,《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39页。

  注28 《寄刘公岛丁提督》,《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3页。

  注29 《复烟台刘道》,《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3页。

  注30 《复丁提督》,《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2页。

  注31 《丁提督来电》,《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4页。

  注32 《甲午征倭大军表》,见《甲午战争有关折奏史料》(抄本)。

  注33 《复丁提督》,《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5页。

  注34 《复李鉴帅》,《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46页。

  注35 《日清战争实记》第23编,第84页。

  注36 《署南洋大臣来电》,《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335)第29卷,第33页。

  注37 《中日甲午威海之战》,第49页。

  注38 《伯爵陆奥宗光遗稿》,第476页。转见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1卷,第365--366页。

  注39 《李秉衡致总理衙门电》(1895年1月20日),《山东巡抚衙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注40 《李秉衡致总理衙门电》(1895年1月22日),《山东巡抚衙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注41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11卷,第371--372页。注42 《李明堂口述》(1957年记录稿),《袁忠信口述》(1976年记录稿)。按:李明堂,荣成县卧龙村人,日军登陆时24岁;袁忠信,荣成县成山大西庄人,日军登陆时5岁。注43 《田少安口述》(1976年记录稿)。按:田少安,荣成县城里人,日军登陆时10岁。

  注44 见《日清战争实记》第17编,第31页。注45

  《日清战争实记》第17编,第32页。

  注46 《李秉衡致戴宗骞电》,《山东巡抚衙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注47 《李秉衡致阎得胜等电》,《山东巡抚衙门档》(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注48 岳晓岩,《日本军》,《蜗庐杂咏》(抄本)。

  注49《日清战争实记》第17编,第33页。

  第三节 威海卫之战

  一 白马河前哨战

  日本第二军占领荣成后,大山岩一面派出多起探骑侦察清军驻兵情况,一面连日召集参谋人员会议,研究制定攻占威海卫的作战方案。

  根据日本第二军参谋官会议分析,清军必定采取“恃坚垒雄堡,欲防日军”的战术,这是成欢之战以来清军的惯用战法,是不会改变的。而这正是清军“所以自取败”之道。注1同时,确信“清军绝不可能把全部兵力集中于威海卫,因为无沦如何,须有一部兵力担任守备,另外还要有其他驻防的需要。这样,日军从荣成湾登陆到占领威海卫,如果需要两三周的时间,在此期间从各地集中到威海卫的清军不会超过一万六千人。倘若如此,以第二军第二师团之全部和第六师团之一半对付清军,日军仍然居于优势”。关于由荣成至威海卫的道路,关文炳曾在一八八八年和一八八九年之交进行了特别细心的观察。日方记载说:“对于沿途的地形及道路情况,关文炳做了详细的记载。此次我军制订出兵山东、进攻威海卫的作战计划,依据关文炳的游记判断地形,得益良多。关文炳可以说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注2从荣成到威海卫有两条路:一条是南路,经桥头、温泉汤、虎山等地,北至威海卫,称为芝罘大道;一条是北路,经北港西、鲍家村、崮山后等处,穿过威海南帮炮台后路至威海卫,称为威海大道。南路道路较好,北路难行,根本不可能用车辆运输,骡马也只能勉强通过。根据上述情况,日本第二军参谋官会议建议分左右两路进兵威海卫:第二师团由南路行进,人数较少的第六师团由北路行进,至目的地会合。

  大山岩釆纳了参谋官会议的建议,于一月二十五日中午发布进军命令:

  “一、原在登陆地点及荣成附近之敌约一千五百人,皆向西撤退。在孤(崮)山后、桥头集尚有不少敌军。我军按行军计划表,于二十六日向威海卫进军。

  二、右路纵队到达鲍家后,在该村停留,侦察前方敌情,并与舰队取得联系。

  三、左路纵队到达张(江)家口子后,侦察前方敌情,并与右路纵队保持经常联系。停留于桥头集的部队派出一支分队,对宁海、文登方向实行警戒。

  四、军司令部拟于二十七日至埠柳村,二十八日到达桥头集。”注3

  一月二十六日,日本第二军分路向西进犯,第六师团为北路,由陆军中将黑木为桢指挥,辖步兵第十一旅团(旅团长陆军少将大寺安纯),称右路纵队,其任务是由东路进逼威海南帮炮台,担任主攻,第二师团为南路,由陆军中将佐久间左马太指挥,辖步兵第三旅团(旅团长陆军少将山口素臣)和第四旅团(旅团长陆军少将伏见贞爱亲王),称左路纵队,其任务是绕至威海南帮炮台西侧,切断其退路,并与右路纵队形成夹击之势。

  当敌人大军压境之际,清军却未能及时集中兵力,组成一支有力的打击力量。日军原先估计,清军在威海后路集中了一万多人的兵力,但侦察的结果表明,清军“并未从各地向威海卫集中,只有三营新兵于上月到达威海卫,还有一营(应为两营)正在途中”。注4确实如此。当时,清军在登州以东的兵力,除去威海的绥、巩、护三军不计外,也还有四十五营两万二千多人。注5若能调遣得当,完全有可能阻止或延迟日军的行进。威海后路防军如能支持,与敌人长久周旋,则北洋舰队也不至于全军覆没。由于李秉衡顾虑日军从山东半岛西部登岸,因此在日军登陆划子窝的当天,仅派驻酒馆的嵩武军分统总兵孙万龄,率嵩武左营和游击谭邻都的福字三队,“往合戴统领(宗骞),步步驰应”。注6随后,才又派驻上庄的总兵李楹率福字军三营“整队赴援”。与此同时,李秉衡又致电戴宗骞,要求驻威海的清军分兵“合力夹击”。注7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