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甲午战争史_戚其章【完结】(26)

  日军前锋宿水原后,原计划二十六日继续前进,但因前日所征集的朝鲜夫役全部逃走,大队长古志正纲少佐“大愤,虽百方苦心征发,韩民多避不应”。注2因此,日军前锋不得不在水原滞留一天。二十六日下午三时,大岛义昌率混成旅团本队亦抵水原。古志正纲是日本山口县人,十九岁入伍,在军二十八年,参加多次战役,从未陷入如此困境,深觉失职,贻误军机,于是夜自杀。大岛遂命第三大队第十二小队长松崎直臣大尉代理大队长。

  是日下午四时半,大岛义昌先派出的探兵一队,在丰边新作骑兵大尉带领下,进至振威以南的七原,与聂士成的探兵相遇,双方交火片时,即均撤回。日方记载称此为“日清两国军队交战之始”注3,其实这仅是少数骑兵的相互枪击,尚不能称之为两国军队正式交战。据聂土成《东征日记》:“二十四日(七月二十六日)……探报倭大队已逼振威。”注4清军探骑在七原与日军探兵相遇,误认为日军大队已离水原南进,因而作出了“倭大队已逼振成”的错误判断。二十七日,大岛义昌率混成旅团本部进至振威,全军在此露营。直到此时,大岛还不知道清军大部已移守成欢。

  二十八日凌晨四时,日军从振威出发,经七原开赴素沙场。上午八点半,大岛混成旅团本部到达素沙场。这一带沼泽很多,水田相连,到处丘陵连绵起伏。日军前锋军官登上高丘了望,始发现前方有中国军队扎营,便下令停止前进,在树荫下露营。并立即挑选五六名军官改着朝鲜服装,到清军营盘附近侦察。到黄昏以后,奉命侦察的军官回报,大岛始知中国军队大部已撤离牙山,而移驻于成欢驿。

  于是,大岛混成旅团便以素沙场为总营,进行攻击的部署。当天夜间,旅团长大岛义昌少将、参谋长冈外史少佐、福岛安正中佐、武田秀山中佐等召开会议,讨论作战计划。会议认为:“敌军占领成欢驿,其右翼以一高地为依托,在此筑成正方形营垒,树立旗帜,中央设炮台两处,可向正面及侧翼前方射击;左翼以步兵占领。有一条道路由素沙场直穿敌阵中央。两翼之间相距约一里半地,其间全为水田,两条小河由东向西流去,与阵地恰好平行。敌阵地势如此,故白天不利于进攻,须先利用夜幕掩护接近敌阵。敌之右翼,与一高地相连,多少有可隐蔽之处,且正面十分开阔;敌之左翼,虽亦为山岗,但正面开阔不大,且难隐蔽接近。因此,主攻方向应放在敌之右翼。”注5

  于是,决定将全军分为左右翼两队:右翼队以步兵四中队和工兵一中队组成,由武田中佐率领,担负牵制清军左翼的任务;左翼队以步兵九中队、炮兵一大队(缺一小队)和骑兵一中队组成,由大岛亲自率领,采取攻击清军右翼侧后之策。

  日军连夜讨论制订作战方案之后,便于当天午夜发起了攻击。

  注释:

  注1 杉村浚,《明冶二十七八年在韩苦心录》,第60页。

  注2 桥本海关:《清日战争实记》第3卷,第141页。

  注3 田保桥洁:《甲午战前日本挑战史》中译本,第151页。

  注4 聂士成:《东征日记》,《中日战争》(6),第9页。

  注5 《日清战争实记》第2编,第21-22页。

  二 安城渡伏击战

  牙山清军本来仅二千余人,到七月二十四日江自康率仁字营抵达后,总兵力始达到三千八百八十人。见下表:(表略)

  是日,叶志超接李鸿章来电,谓“和议决裂,速备战守”。注1下午,聂士成亲自驰往成欢驿,察看地势。先是在七月十三日,聂士成获悉日军在汉城分兵扎各要隘,其探骑已至水原,便请求率队至成欢驿防堵。叶志超怕引起衅端,未允。至是,日军探骑已到振威一带活动,牙山电线中断,与汉城消息不通,叶志超始同意聂土成率部移扎成欢驿。

  七月二十六日凌晨二时,聂土成率武毅军副中、老前、练右等营驰赴成欢驿,布置防御。当天晚间,接牙山叶志超飞函,告知“广乙、高升被倭击沉,边衅已开,顶备战事”。注2又据探兵回报,日军大队已逼近振威。聂土成以兵力单薄,难御大敌,飞报叶志超速派兵以助战守。二十七日,叶志超派江自康和许兆贵各率一营至成欢驿。于是,成欢驿清军增至两千八百人。清军在战略上既处于被动地位,兵力又仅及日军的三分之二,以单薄之孤军而仓卒应敌,焉有不败之理!

  聂士成、江自康先后拔队开赴成欢驿之后,叶志超率余部仍驻牙山。七月二十七日,警报频来,双方探骑已在振威以南交火。二十八日晨,日军大队已抵距成欢驿仅十五里的素沙场。叶志超看到情况危急,亲自驰往成欢驿,向聂士成征询战守之策。聂士成说:“海道已梗,援军断雄飞渡,牙山绝地不可守。公州背山面江,天生形胜,宜驰往据之。战而胜,公为后援;不胜,犹可绕道而出,此间战事,当率各营竭力防御,相机进止也。”注3叶志超见此方案正合乎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同意。于是,他亲率一营“护辎重赴公州”,因公州路远,先暂屯天安,另留记名总兵谭清远带仁字副一营“驻牙截倭由牙上兵之路”。注4

  聂士成提的乃是一个撒军绕道北上的方案。叶志超先已向李鸿章提出。由陆扼要,相机移扎”,“且梗倭军汉(城),釜(山)相通南路”注5的建议,实际上也是准备“绕道东趋”。他们的意见是基本上一致的,只有一点不同的是:聂士成认为“牙山绝地不可守”,主张全军撤离牙山,叶志超则偏要留下一营,这不仅无此必要,而且使本来不多的兵力更加分散了。人们一般都认为当时清军系分扎两处,实际上是分扎三处。对此,时人评论说:“全队东行,且战且走,绕归北路,方是死中求活法。今困守牙山,且与聂镇台分扎两处,实为失算。”注6一方面肯定清军绕道北上之策;一方面又批评分兵之不当。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