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尽管大多数清军官兵在战斗中表现得相当勇敢顽强,但其战斗意志同日军相比,却相形见绌了。日军的进攻,往往是靠坚强的战斗意志而取胜的。以日军进攻马圈子为例:当进至距村四百公尺处时,因伤亡严重,士气沮丧,队形大乱,已经无法再进了。但是,在此关键时刻,日军指挥官认为:“与其这样白白地延误时间而使士气沮丧,莫如一拥而上。”于是,在四百公尺的距离上发起了冲锋。本来,日本的军事条令规定,以步枪刺刀实行冲锋,须在距敌一百五十公尺以内,在四百公尺的距离上冲锋,是不允许的。注22这实际上就是一场战斗意志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日军以
气势压倒了清军,靠必胜的信念取得了胜利。缸瓦寨战斗是辽阳南路保卫战中关键的一战。清军缸瓦赛之败,使日军第三师团以孤军固守海城才有了可能。从此,辽东战局更加每况愈下了。
注释:
注1 《前敌紧要军情各电清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01),附件一,第25卷,第36页。
注2 《军机处电寄宋庆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00),第25卷,第32页。
注3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15页。
注4 《寄宋宫保》,《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14页。
注5 《军机处电寄宋庆谕旨》,《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20、2134),第26卷,第6、12页。
注6 《寄译署》,《李文忠公全集》,电稿,第19卷,第18页。
注7 《日清战争实记》的19编,第1页。
注8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3页。
注9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5页。
注10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65页。
注11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6页。
注12 《李毓森致盛宣怀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388页。
注13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7页。
注14 《日方记载的中日战史》,《中日战争》(1),第265页。
注15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11页。按:“里”指日里,每日里合3.924公里。
注16 《毅军某运输兵供词》,见《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13页。
注17 宋庆:《大清敕建锦州毅军昭忠祠碑文》
注18 《前敌紧要军情各电清单》,《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2159),附件一,第27卷,第8页。
注19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10-11页。
注20 《李毓森致盛宣怀电》,《盛档·甲午中日战争》(上),第338页。
注21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见《中日战争》(1),第42、24页。
注22 《日清战争实记》第19编,第5页。
三 金旅日军北犯与盖平失守
进攻盖平,是日军争夺辽阳南路的一步重要的棋。日本第一军第三师团既已占领海城,岫岩、析木城等处皆分兵留守,在海城的实际兵力不过半个师团,六千人而已。此时,北之辽阳,南之盖平,西之田庄台,驻有清军数万,使海城处于三面包围之中。日军第三师团悬军深入,处境在在可虑,深感“三面受敌,孤军难守”。注1日本大本营也焦虑万分,急筹解救措施,并为此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当时多数意见认为,第一军的进攻已经到了终点,应从海城和析木城撤退,以便对战线重新进行调整。但是,回国担任监军的山县有朋极力反对,说这两个地方是多少人牺牲生命“排千难冒万险而攻陷的”,若放弃它们将“在内招致国民的谗言非议”,“在外增加敌人的势力”,这“必然会对前线士兵的士气产生很大影响”。注2在山县的强烈要求下,大本营才命令其驻金旅的第二军“至少派一个混成旅团速向盖平方向前进,援助第三师团击退该敌”。随后,又向第一军司令官野津道贯发出了如下的训令:
“(第三师团)孤立于平坦之地,面对优势之敌,乃属不得已。且占领海城,并非作战大方针之希望所在,亦非派遣该师团之最初目的。但放弃占领地而退却,将增长敌之志气,大有不利之虞,故第三师团势不得不暂时保持该地。贵官应常将大方针之希望置诸念头,制止该师团远离海城作战,并应准备在希望之时机脱离该敌。”注3
这道训令透露,占领海城不符合“作战大方针”,违背大本营的本意,但权衡利害,又不得不暂时守住海城。因此,金旅日军北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打开至海城的通道,以便与第三师团建立联系,从而缓解其孤危的处境。
日本第二军司令官大山岩接到大本营的电令后,即着手组织混成旅团。混成旅团以驻金州的步兵第一旅团为基础,并补充骑兵第一大队、野战炮兵第一联队第二大队及其他部队,由第一旅团长乃木希典少将任混成旅团长。但是,第二军兵站所在地柳树屯至盖平的距离有二百余公里,要进兵盖平,在运输上有不少困难,需要进行各种准备。因此,直到十二月三十日,大山岩才向混成旅团发出了进兵的命令,但同时规定在占领盖平后不得擅进。
当一月一日乃木混成旅团集结于普兰店时,因其搜索队进至熊岳城,被毅军探马发现,宋庆得知金旅日军“各路聚集,意图北犯”。注4当即进行布置,命马玉昆率毅军进扎高刊。缸瓦寨之战后,刘盛休以“腿伤复发”请假,李鸿章复电照准,并撤去统领,委姜桂题接统铭军。注5于是,宋庆命姜桂题率铭军,刘世俊率河南嵩武军,继毅军之后而进。又顾虑日军“熊岳—支诚恐有大股在后,章高元、张光前兵力太单,难以抵御,留徐邦道之十一营暂扎蓝旗厂,为章高元后应,而顾营、盖。”注6本来,他的判断是正确的。七日,乃木混成旅团麇集熊岳城,也进一步证实了他原先的判断。但是,鉴于总兵刘凤清所募的新毅军四营适于此时开到高刊,又据报海城日军“现惟专力御我”,采取守势,宋庆即认为“盖平尚不吃紧”,“章高元、张光前两军驻盖扼防,可敷防剿”,遂“调徐邦道一军前来高刊合剿”。注7旅顺口失陷后,徐邦道奉命改编怀字、成字两军,合为拱卫军马步十一营。他自称:“即此十一营亦足大战倭人矣!”注8所以,在此紧急的时刻,徐邦道一军举足轻重,命其离盖平而北调,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是夜,章高元“飞函告急,请派徐邦道一军前往援应”,宋庆才止徐邦道北行,饬其“星速回援盖平”。注9连日来,徐邦道一军南北奔驰,“夜不顿舍,军士饥怼”注10,疲惫不堪,行进缓慢,未能适时赶到。九日凌晨,宋庆又接章高元飞报日军大股渐逼盖平,于是急令毅、铭两军会合,南援盖平。但这一决定为时太晚,已经来不及了。这样,驻守盖平的章高元、张光前两军,实际上并未得到增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